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市建筑业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市建筑业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发布时间:2021-02-05 06:27:42

1. 与城市差别最大的区域就是________ 与城市差别最大的区域就是________

乡村
在城市中,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现代化的工业专、交通枢纽和商业属、银行、公共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等集中于城市;而在乡村中,则是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占统治地位,主要发展集体或个体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各种中小规模的工副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都不如城市。
城市给乡村提供先进的劳动资料和丰富的日用消费品,同时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帮助乡村;乡村则将日益增多的粮食、原料、蔬菜和各种农副产品供应城市。
在中国,现阶段主要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乡镇工业、商业和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等等,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2. (三)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加大

基本判断:2012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坚持“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基本思路,稳定了市场各方的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自住性首套住房需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今年前9个月房地产市场在下降过程中逐步筑底,10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各地房地产市场表现各异。

此轮房地产调控起始于2010年初,两年多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一直坚持“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前些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频繁变动相比,这种调控思路的坚持稳定了市场各方的预期,指明了房地产长期政策的方向。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到2020年“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由此可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重的基本面将不会改变,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式”剧烈波动现象将不会再现,平稳健康发展将成为主旋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考虑到“稳增长”的客观需要,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工具选择、力度把握和时序安排成为关键,这无疑也会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出更高要求。

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趋缓。把2003~2012年分成前后两个5年进行比较,绝大部分地区2008~2012年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都高于2003~2007年年均销售面积。东部地区增幅整体低于中、西部地区(图3-2)。北京、上海2008~2012年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低于2003~2007年年均销售面积,其中北京2003~2007年年均销售2455万平方米,2008~2012年年平均销售1744万平方米,降低了29%;上海2003~2007年年均销售3111万平方米,2008~2012年年平均销售2279万平方米,降低了28%。2010年实行限购后,北京、上海销售受到较大影响,2010年起连续两年负增长,但是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最高是2005年,当年销售商品房3123万平方米;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最高是2007年,当年销售商品房3695万平方米。

图3-4 累计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比较

2013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企稳回暖,房地产业转型将进一步加速。在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房地产调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延续2012年底态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购地行为将继续增加,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支持力度也不会减弱,再加上降息优惠、住房刚性需求释放等利好,以及房地产调控微调以鼓励自住的可能性,都将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逐步呈现“总体企稳、局部活跃”的局面。与此同时,近期供给相对充足也将为市场回暖提供巨大支撑: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加快提供住房供给,竣工套数有望在500万套以上;另一方面2012年商品房待售面积3.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业运行模式和行业结构等转型调整将加速进行,房价也有望呈现“总体稳定、局部微涨”的态势。“十二五”到2020年仍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住房建设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热点城市、中心城市住房紧张难以改变。

3. 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与湖抄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

4. 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形势呈阶梯递减趋势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呈正比状态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昆山距离上海较近,经济发展形势就较好,比如长江沿岸城市,借助长江水利交通枢纽优势,对当地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补充: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其规模(存量)和速度(增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测量。所谓“经济规模测量”是指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范围里能够生产出来的财富总量,包括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复杂的生产资料,再到各种文化和精神产品等财富的总量。在对经济规模的 测量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综合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财富(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此外,对经济规模的测 量又分为对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测量。绝对规模只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GDP总量,而不论这一规模的GDP是多少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而相对规模指标则要关心一个国家的人口(或劳动力数量)与其GDP总量之间的关系。在相对规模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标。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年增长率”。
参考:网络

5. 我国西部与中东部城市发展的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一、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低

2005年,我国西部地区共有各类建制市170个,城镇人口35944.9万人,占西部总人口的34.56%。这比同期全国42.99%的人口城市化率低8.43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低18.77个百分点。从表1的人口城市化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内蒙古和重庆外,其他省区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在西部地区内各省区之间城镇化率也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西部城市化水平已经到了严重滞后的程度。

二、西部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西部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总体数量少、密度低、分布不均衡和地域依赖性强等特点。

首先,从总体数量上讲,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建制市170个,占全国总数的25.88%,这与其占全国71.5%的国土面积极不相称。而且,西部城市与中东部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比重上均较低(见表2)。中部比西部多出57个,比重高出近

9个百分点。与东部相比则差距更大,东部城市数目比西部多出90个,比重更是高出近1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西部城市总体数量少。

西部不仅城市总体数量偏少,分布密度上也较低,表3中城市密度恰好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底,西部地区城市密度每万平方公里连一座城市都不到,仅为0.24座,而中部地区每万平方公里有1.36座,东部有2,45座,其城市密度分别为西部的5.7倍和10倍之多。

其次,从整个西部来看,各个省区城市密度差异很大。最高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为1.35,已接近中部城市的密度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仅为0.02,和西部最高的宁夏存在67倍的悬殊差距。而且,其他一些省区也是城市密度不一,分布极不均衡。

第三,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城市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选择性,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城市发展。西部城市多分布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较好、矿产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地区。

三、西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平衡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不但总体规模小,而且各省区内部城市规模等级差异很大。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城市整体规模较中东部地区要小得多。大城市以上规模之和仅为19个,而中部和东部分别为35个和52个,与中部有较大的差异。且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出现断层。相比之下,小城市数量较多。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在400万以上韵省市只有重庆、四川和陕西,人口在200万~400万的只有云南,大部分省区在特大和大城市规模等级间出现中断,个别省区缺少中等城市。就西部区域来讲,西南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大中城市较多,而西北和青藏高原城市规模则普遍偏小。

四、西部城市职能结构差异大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各城市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通常把城市职能分为五大类型:综合型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小城镇、具有特殊职能的城市。这五类城市在西部均有所体现,这表明我国西部城市职能的多样性。与东中部城市相比,西部这些城市在职能类型上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1.西部工业城市中,单一型工业城市多,综合型工业城市少。主要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较东中部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发展城市内综合型工业。

2.西部城市的政治职能较其经济职能强。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长期经济落后,且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设立漫长的边境线,形成政治职能强的局面。由于片面追求城镇的数量而忽视了城镇内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只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而存在。

3.西部各省区城市职能结构差别大。总体看来,整个西部地区形成了以西北地区的矿业开发为主的单一型城市和西南地区综合型城市为主的城镇职能的区域布局。

6. 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是怎样的

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有60%是建筑安装工程,这意味着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然是投资持续增长的拉动。从1994~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的时间序列数据看,两者呈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若固定资产投资仍能维持高速增长,建筑业总产值亦能维持高速增长。从目前建筑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看,2007年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高于上月25.5%的增速,仍维持在相对高位,建筑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向好。 从2007年一季度建筑业运行数据看,建筑企业家信心指数仍继续上升,建筑业景气指数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相对高位。受外部良好经济环境支撑,整个建筑业盈利水平仍然处于向好阶段。今年一季度,建筑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9.7%,高于上年同期50.2%的增速,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5%。未来2~3年,我国仍处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大规模投资时期,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维持在20%~25%的水平,建筑业外部环境不会发生转折性变化。 在国内建筑业运行良好的同时,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亦获得了相当好的发展。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完成额和新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37.9%、123%。其中,交通运输业新签合同额首次超过房屋建筑业跃居第一,因此可以预期未来两年交通运输业营业额将超过房屋建筑业。2007年一季度,我国对外承包完成额和新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23.9%、38.1%,仍维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在享有国际工程界"晴雨表"之誉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公布的2006年国际承包商225强名单中,我国有46家企业进入,占据五分之一席位,在前100强中也有12家。据统计,2006年46家中国企业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0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0%,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5%。 从市场分布情况看,亚洲、非洲等传统市场仍然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战场,其营业额之和占我国企业海外市场营业总额的70%左右。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预计,海湾六国在2006~2010年间建筑业投资规划达700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化工和房地产。另据报道,2007、2008年,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巴林等海湾八国,在基础设施和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将达到6000亿美元。因此,海湾地区建筑业投资增长将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由于我国经济呈东中西部梯级分布,建筑业因此也呈现出类似的区域性特征。建筑业总产值规模最大的是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经济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决定了建筑业总体规模,优势企业往往是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中所孕育。 建筑业的发展基本体现了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也体现出中部地区正在崛起。据统计,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东北地区,增长速度为27.5%,中部地区平均增长速度为21.3%,西部地区平均增长速度为19.2%。 另外,建筑业不仅区域性差异明显,更明显的差异则是体现为细分行业之间的差异。建筑行业可细分为路桥建设业、民用建筑业、水利建筑业、石油石化业等细分行业,每个行业成长空间和行业壁垒不同,形成了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格局。如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等行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同,就形成了针对该行业的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空间的不同。从交通建筑业看,未来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保持快速增长,给针对该行业的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拓展空间。

7. 中国建筑业发展怎么样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08-12-3 中国投资咨询网

【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投顾问提示: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最新房地产周刊欢迎下载!>>
一、 中国建筑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1、宏观环境向好拉动建筑业高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2003至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4%以上。建筑和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走势相似,近几年增速也维持在25%。

·2011年中国华南地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机会...
·2011-2015年珠海房地产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
·2011年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机会及前景预...
·2011-2015年中国房地产信托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
·2010-2015年济南房地产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
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由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市场规模,近年来FAI持续高位,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2、建筑业市场健康发展

(1)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近年来,国家建设部按照《建筑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进行了逐步完善。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建设部起草和修订完成了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招标代理机构,以及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企业及个人执业资质(资格)管理规定,下放了一部分企业资质审批权限,规范了审批行为,提高了审批效率。与此同时,根据全国人大在《建筑法》执法检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建筑法》的修订工作,全力打造一个日渐成熟的建筑市场。

(2)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近几年来,建设部通过对建筑市场招投标环节中的违规问题,工程承包中的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招标投标制度得到普遍执行。

(3)建筑诚信日益普遍

2004年以来,我国确定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目标,印发了指导意见,启动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印发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公布了175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0%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建立了“失信单位名录”,将失信企业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了“一地受罚,处处受制”的市场监控环境。

二、2007年建筑业的发展回顾

1、总体情况

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2006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2006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这两大因素推动建筑业的增长。

200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3287.39万平方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15.4%;签订的合同额为80274.18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9.5%。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建筑业企业59256家,比2006年同期下降1.5%;平均人数为3649.91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长15.8%;劳动生产率达137041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

2、主要特点

(1)各地区建筑业发展差异较大

2007年,全国建筑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仍然是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北京和上海。其中,浙江、江苏两个省建筑业总产值在6000亿元以上,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7%,超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4;山东、广东两个省超过3000亿元,北京、上海两市为2500多亿元。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北京和上海这六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50%。

建筑业总产值最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其余则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海南和西藏地区建筑业总产值不足百亿元。

从2000年以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北京和上海这六省市始终排在前六位。其中,前两位始终是浙江和江苏,第三、第四位始终是山东和广东,第五、第六位始终是北京和上海。近年来,第一、第二位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与第三、第四位建筑业总产值距离逐渐拉大。浙江、江苏的建筑业总产值之和已是山东、广东的建筑业总产值之和的两倍以上,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2)建筑市场分布相对集中

将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和建筑业总产值地区分布进行对比,并从高向低排序,分布和排序都比较相似,热点地区基本都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沿江地区以及京广铁路沿线地区。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四个省份也是建筑业总产值最高的省份。其中,山东、江苏固定资产投资都超过10000亿元,广东、浙江为7000多亿元。这四个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3,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40%。

而河南、安徽、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当地的建筑力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是建筑业发展较具潜力的地区。

(3)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从业人数稳定增长,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

到2007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为59256个,比2006年同期减少1.5%,这是建筑业企业连续两年增长速度放缓后,首次出现企业数量减少。

2007年建筑业国有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8143个减少到2007年的7855个,同比下降3.5%,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建筑业企业减少的速度。

2007年,我国建筑业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为3649.91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长15.8%;从业人数为3085.39万人,比2006年同期增长7.2%,从业人数稳定增长。

国有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继续增长,达到710.5万人,增速为3.5%,增速不足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增长率7.2%的一半。

2004年以来建筑业企业数量一直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但建筑业从业人数一直以7%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这表明建筑业企业近年来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

(4)建筑市场更为开放,跨省施工强者更强

2007年,我国各地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24.24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6.44%,说明超过1/4的建筑业总产值是跨省完成的。

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最高的是浙江和江苏,超过2000亿元,分别达到2883.17亿元、2169.98亿元。浙江跨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本省建筑业总产值的42.5%,江苏占1/3,北京和上海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942.06亿元和624.1亿元。这四个省市跨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总和的50%。

三、2008年建筑业发展分析

1、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尚未对我国建筑业造成明显影响

2008年9月美国金融界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动荡,继而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这势必造成全球建筑业风险增加。就承包工程项目而言,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同时存在。

2008年在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但截至到2008年10月底,我国建筑业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2008年1-10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429.2亿美元,同比增长46.4%;新签合同额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9%。金融危机似乎尚未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内及海外的经营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但是相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业的冲击只是还没有大面积开始,我国40%的GDP靠的是出口,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出口,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外贸订单出现骤减,考虑到滞后性,金融危机给建筑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此轮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房价开始下降,直接影响了全球建筑业和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长,而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萎缩,削减了国内经济增长率,因此对待投资周期性较强的建筑行业,应当逐步增加趋势性、战略性投资比例,另外我国建筑商今后在海外承接新项目需要更加谨慎。危机面前,总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我国建筑商也可以考虑适时转型,以规避风险,从而变危机为机遇。

2、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但基本面向好,带动建筑业发展

2008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多项数据不容乐观,全国房地产市场多数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1-8月份,全国有20个省市的住房销售量处于下降的态势。虽然2008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放缓,但房地产开发投资未受影响,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2008年1-8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430亿元,同比增长29.1%;住宅完成投资13385亿元,增长31.7%。外界担心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投资下滑现象并未立刻出现。此外,由于建筑业增加值是经济未来发展的先行指标之一,跟随建筑业发展的投资和生产增长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下,除少数起步较晚的地区仍然保持稳定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已先后步入调整与转型期。尽管楼市运行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还是好的。

3、2008年我国建筑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自2008年初以来,铁路累计投资增速与当月投资增速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我国铁路投资进入加速阶段。2008年1-9月我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亿元,增幅为54%;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6亿元,增长71.1%。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的电力、煤炭、钢铁需求都在锐减。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截至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经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规模远超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铁路建设预算的1.25万亿元。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推进,成为了“拉动内需的龙头”。并且2008年10月底铁道部表示全年将争取超额完成500亿元基建投资,第四季度约为1,50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3,500亿元,2009年计划完成铁路基建投资达到6,000亿元,未来三年我国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截至2010年底,用于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总投入将高达4万亿元。按照这些政策,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将成为未来两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马达”,也将成为我国抵御全球经济衰退的利器。

四、预计未来我国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1、利好因素为未来建筑业发展创造空间

(1)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发挥着拉动GDP的主力作用。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完成8.49万亿元,同比增长27.4%,1-9月同比增长27%。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发展的实际投资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即国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万亿美元,银行储蓄稳步上升,存款余额高达20万亿元,外贸盈利不断增加,再加上财政收入的增长:2008年9月底财政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收1万亿元,增长25.8%,应该说国力大大增强。这四大块保证了国家投资所需资金,这就给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

(2)建筑业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市场有上升空间

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另外,奥运会以后北京城区建筑市场要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国际大气候等原因,广东等南方市场也可能有所萎缩。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仍然出现了2008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投资高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实际上,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虚高,房价理性下调是必然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原来房价基数比较低,所以仍然有上升空间,建筑业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趋势。

(3)外资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建筑企业带来商机

中国的北京、上海、无锡、杭州、重庆和武汉等都是跨国大企业较为活跃的城市。现在这些城市除了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以外,地价也在上涨,所以外商更愿意转移到中国的二线城市去。实际上许多外资企业采取的策略是把区域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而把工厂、加工基地设在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原因很简单:一是地价低,二是人工工资低,三是税收优惠。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企业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建筑市场动向,外企将其工厂、加工基地向二线城市转移,必须建造厂房、办公楼和宿舍,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商机。

(4)灾后重建市场巨大

汶川地震后各地援建的活动板房毕竟是过渡性的,四川省在今后几年要新建450万套房屋和数千所医疗机构,所需资金巨大。我国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资金有保证,灾后重建市场将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

(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为建筑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我国当前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非常必要的,要达到新农村的要求,就有许多建筑项目要完成,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很多都离不开建筑业。这些“农”头项目,总量需18万亿元资金,尽管目前还有大量缺口,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各类社会资金都向建设新农村注入的话,建筑业企业完全有可能大有作为。

2、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将超过700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的60%由建筑安装工程贡献,而安装工程的60%-70%直接转化为建筑业总产值。因此,未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直接决定着建筑行业的需求水平。

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出现一定下降,但并非全面下滑,预计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1%。

2008年下半年以来,CPI大幅下降、PPI也在2008年3季度达到顶峰后逐渐行下,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连续回落。在建筑业工程结算成本中,原材料约占55%,人工成本占35%,其他费用占比不超过10%;建材成本中,水泥约占45%,钢铁约占40%,玻璃和木材等材料约占15%。根据建筑企业总成本分配比例推算,2009年以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的建安成本将有15%-18%的下降空间。虽然房地产等下游行业是成本下降的最终受益者,但钢铁等主要建材价格下降也将为建筑业带来毛利率的提升。经过测算,未来相应毛利率提升空间在0.4到0.6个百分点。

2008年11月,交通运输部表示将全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一系列铁路和交通投资计划来看,未来基建投资规模有可能大幅超过预期。根据目前国家对基建的投资规模,在除去相应的挤出效应后,预计2009年国家投资增量带来的建筑产值增量为2000亿。通过计算,预计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约72000亿元,增速为16%。

通过建筑业总产值乘以产值利润率的方法计算未来建筑业的利润水平。2002年以来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的增长与上一轮经济周期发展保持一致。

产值利润率的提高主要源自2002年以来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高速增长,随着下游建设需求增速的放缓,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将略有下降。预计2009-2010年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分别为2.94%、2.92%。与此对应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2126.92亿元、2350.79亿元,增速分别为9.25%、9.62%。

作者:中国投资咨询网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

8. 区域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应该用什么数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应用江苏省面板数据的版经验分析徐盈之权 韩颜超
【摘要】:文章首先利用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1999—2007年间的数据,用索洛余值法得到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并计算分析了各区域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总体上苏南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又高于苏北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大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不尽相同,并且即使相同的因素对不同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最后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提高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9.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有哪些

1、从人均GDP最高的前5个省份与最低的后5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区间加权变异系数看版,我国区域间差权距自2006年以后逐步缩小,但近两三年出现再度扩大的势头。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1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很明显。

5、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2016年),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美国的7.3%、英国的7.2%。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脱实向虚”现象比较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

10. 目前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

ABC

与市建筑业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