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料和学习网站
在漂亮学姐的校内粘贴过来的说
一年级
A必看 (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
A
1《建筑师的20岁》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译者: 王静 王建国 / 费移山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人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具有感染力。
2《型和现代主义》
作者: 贾倍思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对于大一的构成课时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对训练造型能力、表现手段很有帮助。比起清华出的那本构成书要好不少,有意思的多。但是图片够多够好容易让低年级同学落入简单的抄袭,还是应该学习造型的逻辑方法。
3《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推荐理由:每年大一要做的一个课程设计,但是找到有点难,必看的。
4《交往与空间》
作者: (丹麦)盖尔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是在讨论空间的基本问题。
5《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 程大锦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10楼就有,很多高年级同学有,够基础从一个点讲起,够厚够打基础,够分量。这种书是要反复的翻反复的看的大一看大三也要看,一遍掠过不如不看。觉得基本功差的同学尤其推荐。相类似的书其实挺多的像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与它显得枯燥。
6《DOMUS》杂志
推荐理由:出了中文版后,中国的建筑人很有福,大一的同学常翻翻DOMUS的近期杂志,了解建筑界设计界关注的人物关注的问题,如今不知道Koolhaas 、Zaha是谁,枉学建筑。杂志很好很好,笔者的最爱。
B
1《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 (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勒·柯布西耶,一个学习现代建筑的人无法绕过的名字,就像读哲学的人绝对绕不过康德。阅读柯布西耶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复杂、悖别、矛盾,还是那句话他是一枚种子。
2《勒·柯布西埃全住宅》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译者: 曹文珺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推荐理由:安藤忠雄的研究生把柯布西耶的106个住宅用详尽的图形模型形式表达出来,价值不言而喻。 (大一可能看不完,或是一定看不完,反复的看,反复的画、分析,会有收获的。)
3《走向新建筑》
作者: 勒·柯布西耶
译者: 陈志华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现代主义建筑的伟大宣言。了解现代主义最基本的概念。
4《街道的美学》
译者: 尹培桐
作者: 芦原义信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推荐。
5《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作者: (德)托马斯·史密特
译者: 托马斯·史密特著 / 肖毅强
推荐理由:我开始以为是本挺大的书,其实是本很小巧的书,道理讲得很明白,入门的时候应该看看,理性是我们做设计时比较缺失的。
叶宇 23:03:33
二年级
A必看 (基本的建筑素养)B推荐(选读)/与课程相关的书自己应该会找了
A
1《安藤忠雄论建筑》
作者: 安藤忠雄
译者: 白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现在市面上励志书籍泛滥,说到建筑业中的励志书这本当之无愧,本书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写下了自己非凡的建筑之路。说追星也好崇拜也好,让自己感动一次吧!
2密斯·凡·德·罗
作者: 刘先觉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像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本书全面系统地评介了他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
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作者: [荷]赫次伯格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很经典,讲的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创造令人满意的环境。书比较重也很晦涩,要慢慢读天天读,我见过很多人买了这本书热情高涨地翻了几天后就让它进角落了。记住:慢慢来。
4《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作者: (美)文丘里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推荐理由:在今天看来,看本书重要的学的是向现实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说具体学拉斯维加斯的种种。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亦是受其影响。记住:向现实学习。
5《建筑语汇》
作者: 爱德华·T·怀特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基础平实的好书,交给你一些手法,更多的是让你思考。这时再翻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吧。从此你就要开始关注书中提及的事情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记住:慢慢来,贵在坚持。
6《DOMUS》+《城市中国》+《A+U》+…
推荐理由:重点推荐《城市中国》,设计感没得说,本土杂志中的新锐。其他的杂志自己去翻,利用网络去了解,不多说了。多看。
B
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作者: 赫茨伯格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老实说没有第一本经典。“空间”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触及物质空间,以及人的精神,文化领域。赫茨伯格利用其广博的经验、聪明睿智和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为广大关心空间设计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灵感源泉。
2《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作者: 安藤忠雄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看完上一本论建筑你就会自己看这一本了,不多说,依然很安藤。
3《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作者: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反理性主义者与理论主义者》一书将一些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针锋相对的著说集于一册,其争论的主题为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了解现代建筑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很好。适合假期计划性地看看。
4《图解思考》
作者: (美)保罗·拉索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
5《设计与分析》
作者: [荷]卢本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设计与分析》一书内容共分6章,各章分别与以下这些设计因素有关:组织布局、实用功能、建筑结构、类型研究、背景环境及分析技巧。作者以时间为验证,介绍各种分析图,以求更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书中援引为例的图解多达百幅以上。
6《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著第三版)
作者:(美)克拉克,(美)波斯著,汤纪敏,包志禹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剖析了100余位重要建筑师的400多件作品,通过适用于任何建筑的图解方法作出评价。
叶宇 23:03:56
三年级
A(基本的建筑素养)/B(精力旺盛的看看)
A
1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作者: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出版社: 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2《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建构》
作者: 冯金龙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关注建筑最本质的问题:建造——材料,构造,建筑元素间的关系。
3《城市印象》
作者: 凯文·林奇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有关于城市形象的书,探究了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及可变换性。经典的书。
4《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 莱斯大学建筑学院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Koolhaas当今建筑界的巨人,推荐这本书是想大家对他有基本的了解,促使更多的阅读。
5《非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可以看到张永和的建筑历程,非常推荐。
6《此时此地》
作者: 刘家琨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刘家琨,中国先锋的优秀的踏实的建筑师,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建筑问题,如何用基本的朴素的元素去营造建筑。
7自己喜欢的建筑杂志
推荐《El Croquis》西班牙的建筑杂志,基本上出大师的专辑,代表了建筑界的较高品味和审美取向,是学习大师深入大师的高质量资料。不夸张的说,是最好的建筑杂志。
B
1《作文本》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作者: 曼弗雷多 塔夫里 / 谢有顺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
作者: 吴葱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6《设计的开始》
作者: 王澍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7《平常建筑》
作者: 张永和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不多说
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
作者:董豫赣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
9《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 (美)文丘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彼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名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10《不只中国木建筑》
作者: 赵广超 编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作者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贰』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的意义。
梅德复隆(“鸟巢”设计者之一):这制个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一是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二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三是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这个体育场是为21世纪设计的,而不是为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表现的是技术,但是我们在新的世纪,除了要表现技术之外,还要反映当代的人文问题。……这不是一个纪念碑,它是为人而设计的。……看台的设计使观众获得很好的视野,运动员也拥有很好的比赛场地。当看台坐满观众的时候,人群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体育场是建立在观众能够与运动员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的。这个体育场对运动员来说应该是最好的,这里必将诞生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成绩。
『叁』 为什么住宅建筑设计还有风水讲究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风水学即“藏风得水说”,古代经典著作《葬书》解释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古人又叫“堪舆”。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风水总的来说是为活人住的阳宅和死人住的阴宅择地、选址的一种方法。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干余载。讲求风水,即建筑环境要符合风水要求,如风向水流的地势等,这主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筑上。这种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选择利用相结合,以综合地构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风水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欧美各国及港澳地区兴起,有许多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建筑环境学。风水学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的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庙、村落、城镇诸方面。 http://www.dnfsxh.com 1 住宅的选址与生活环境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包含许多选择和利用地形构造理想环境的科学内容,这些理论讲究精神团聚,藏而不散,不冲冒四面之风,有屈曲纾缓的流水。比如三代之时卜宅择其地形之善者无非一要土厚水流,二要负阴抱阳,然而因为土厚之地,水尤重于其它,所以古代大至城市的兴起,小至民宅建设,无不与环境,特别是与水有关,如遇禁忌之处,则有补求之方。人们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中,逐渐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等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总结出一套人与自然相适应而协调发展的经验。在实践中,这些经验指导着人们选取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改善不良的环境来营宅立邑,为人们创造和获得富裕生活奠定了客观物质条件,所以国人素有“风水宝地”和“人杰地灵”之说。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会促进人的健康以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子孙昌盛”在合情合理之中。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二百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肯定还与江南美丽的自然环境有关。除了基址的选择外,风水学还重视住宅周围的环境布局与住宅内的空间构成。认为住宅四周应有“四灵”,即宅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谓白虎):前有水池(谓朱雀);后靠丘陵(谓玄武),此为最佳宅地。至于室内空间,明堂应宽敞,厅堂门庑应先定位,东厢西塾要对称协调 1。的确,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环境景观规划上,中国的城市、宫殿、寺观、陵寝、住宅、园林等建筑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风水学所要求的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重视住宅“风水”,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工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比如,居住区应为居民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广植树木、花草、造山理水,结合地形营造自然式景观,创造富有情趣的生态居住环境。小鸟的欢唱和栖息,绿色花园中的小桥曲径,使人们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冷暖、干湿、雨旱、大风、沙暴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房屋建筑就要适应当地气候并尽可能地改善不利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炎热地区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 ;寒冷地区需要考虑采暖、防寒、保温 ;沿海地区要防台风、潮湿、积水等;西北地区要防风沙;高原地区则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日照和改善干燥的气候(小范围内)等,这些是宏观选址要考虑的,但还要注重具体地点的气候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科学地选择和改善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居住环境。 http://www.dnfsxh.com 2 住宅的朝向、间距风水学着重阳光、空气、水分等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风水师们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第”,而嘱人莫住“背阴之宅”。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还强调山墙应如何如何,院墙应如何如何等,这些除了争取好的住宅日照,改善住房的卫生条件外,还对保持住宅的气温有极大关系。实际上,在我们所作的大量民居调查中,绝大多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是以气候、地形地貌、使用功能等物质功利要素为主要依据而确定的。即便是在风水盛行的地区,当宅主命卦吉方朝向与建筑物质功利朝向发生冲突时,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将大门朝向吉方开,或者采取一些“厌胜”与“避邪”的简单措施。住宅采光如何,主要取决于朝向。朝向不当,即使没有前排建筑物的遮挡;或者朝向对,而南向房前被大树遮盖,室内也不会有理想的日照。根据室内日照和通风,根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考虑,住宅朝向以南向为佳,冬夏受益。原因在于太阳的运行规律,使冬季的太阳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室内:夏季光线方向陡,室内日照时间短、深度小,能避免阳光曝晒。但是,不可能所有住宅都建成坐北朝南,即使一家一户,有时也难免有东西向房间。为了避免日晒,东西向住宅可用锯齿形墙面,或用花格遮饰板等手法 。在风水学中对风是忌讳的,但这仅指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风速较大的风而已,并不是完全不要风,只是“风”要“藏”,缓慢的气流在住宅中还是必不可少的。 http://www.dnfsxh.com 传统住宅的照壁、屏风等的作用之一是使快速的气流变得缓慢下来。穿堂风在我们祖先的建筑典籍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家中老弱妇孺经穿堂风一吹是会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因而穿堂风往往被视为妖风、怪风、邪风,惟恐避之不及。比如,广州的西关大屋,其后墙一般习惯都不开窗,除挡北风和避免视线干扰外,还与风水怕“散气”、“漏财”的思想有关。建筑师在住宅门窗与方向的设计上通常要避免穿堂风的形成,但是对穿堂风也要一分为二。华南、江南一带大中城市中热岛效应使居民夏天高温难耐,穿堂风能带给人们凉爽舒适,但最好不要在开门开窗时让穿堂风劲吹而毫无遮挡。总之,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到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等,必须全面考虑,并力图使建筑朝向好的景观。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晒,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围,以满足住户的要求。3 住宅的平、立面处理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大量运用平衡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风水学在观念上也认为,建筑平面的方正,体形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态,反之则认为是凶煞的兆头。如房屋的前高后低,建筑体形的杂乱,大门两扇门扉宽窄不同等,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风水学中有不少关于“正房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生灾”的讲究。这里正房和堂屋大致相当于今天住宅中的起居室和主要卧室。可以看出,古人对住宅房屋面积、容积等也是十分重视的。“室大多阴,室小多阳,阴盛则阳病生,阳盛则阴病生”,古人这种对居室大小应适中的论述也是基本符合科学道理的,只是限于科学水平的认识而表述得含糊莫测。可见,传统阳宅风水说中有不少科学的内容,但传统的表述和实践,已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住宅设计的要求。我们要将传统住宅风水学中的科学成分继承并发扬光大,纳入到科学的设计方法之中。4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风水学的正确态度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两重性并存的特点,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风水学对古代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设计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i二是堪舆术的礼制化,玄学为儒学所同化:三是以神学为基础的谶纬、庇荫等迷信思想的滥觞。风水学绝不等于迷信,否则,岂不是说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名胜古迹(包括古代传统建筑)统统都是在迷信指导下兴建的。风水学中的“相宅术”切合建筑实用部分占主导,实质是对古代建房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学成分,因此直到近代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风水学的理论。诚然,风水学中也有不少图谶庇荫的封建迷信内容。为了迎合人们普遍存在的趋吉避凶、招财进宝的心态,一些风水师依靠玩弄阴阳术数把戏,编织了许多玄而又玄的谎言和巫术笼罩在它的上面,尤其是荒谬地认为陵墓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将决定其子孙后代的命运,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骗局,使迷信代替了科学,以花言巧语来骗取人们的钱财。这些由始至终都是人为捏造的,是唯心主义在传统建筑学上的表现,所以结果也必然是荒诞不经的。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风水学有科学成分就全部继承下来,也不能因其含有迷信成分而把它打入冷宫,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继承发扬光大其科学成分,批判屏弃其迷信糟粕部分,将风水学纳入建筑环境学的范围,使其为建筑设计(尤其是改善居住环境)服
『肆』 中国古典窗格
天生的曲径通幽的道具
『伍』 建筑图书给推荐几本好的想提高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方面的能力
整理的最详细的,大学建筑专业5年必看图书,可以到 建筑师论坛 上去免费下载,还有很多建筑方案,建筑资料。 A必看(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
A
1《建筑师的20岁》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译者: 王静王建国 / 费移山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人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具有感染力。
2《型和现代主义》
作者: 贾倍思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对于大一的构成课时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对训练造型能力、表现手段很有帮助。比起清华出的那本构成书要好不少,有意思的多。但是图片够多够好容易让低年级同学落入简单的抄袭,还是应该学习造型的逻辑方法。
3《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推荐理由:每年大一要做的一个课程设计,但是找到有点难,必看的。
4《交往与空间》
作者: (丹麦)盖尔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是在讨论空间的基本问题。
5《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程大锦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10楼就有,很多高年级同学有,够基础从一个点讲起,够厚够打基础,够分量。这种书是要反复的翻反复的看的大一看大三也要看,一遍掠过不如不看。觉得基本功差的同学尤其推荐。相类似的书其实挺多的像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与它显得枯燥。
6《DOMUS》杂志
推荐理由:出了中文版后,中国的建筑人很有福,大一的同学常翻翻DOMUS的近期杂志,了解建筑界设计界关注的人物关注的问题,如今不知道Koolhaas 、Zaha是谁,枉学建筑。杂志很好很好,笔者的最爱。
B
1《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 (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勒•柯布西耶,一个学习现代建筑的人无法绕过的名字,就像读哲学的人绝对绕不过康德。阅读柯布西耶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复杂、悖别、矛盾,还是那句话他是一枚种子。
2《勒•柯布西埃全住宅》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译者: 曹文珺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推荐理由:安藤忠雄的研究生把柯布西耶的106个住宅用详尽的图形模型形式表达出来,价值不言而喻。(大一可能看不完,或是一定看不完,反复的看,反复的画、分析,会有收获的。)
3《走向新建筑》
作者: 勒•柯布西耶
译者: 陈志华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现代主义建筑的伟大宣言。了解现代主义最基本的概念。
4《街道的美学》
译者: 尹培桐
作者: 芦原义信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推荐。
5《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作者: (德)托马斯•史密特
译者: 托马斯•史密特著 / 肖毅强
推荐理由:我开始以为是本挺大的书,其实是本很小巧的书,道理讲得很明白,入门的时候应该看看,理性是我们做设计时比较缺失的。
------------------------------------------------------------------------------------------------------------------
二年级A必看(基本的建筑素养)B推荐(选读)/与课程相关的书自己应该会找了
A
1《安藤忠雄论建筑》
作者: 安藤忠雄
译者: 白林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现在市面上励志书籍泛滥,说到建筑业中的励志书这本当之无愧,本书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写下了自己非凡的建筑之路。说追星也好崇拜也好,让自己感动一次吧!
2密斯•凡•德•罗
作者: 刘先觉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像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本书全面系统地评介了他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
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作者: [荷]赫次伯格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很经典,讲的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创造令人满意的环境。书比较重也很晦涩,要慢慢读天天读,我见过很多人买了这本书热情高涨地翻了几天后就让它进角落了。记住:慢慢来。
4《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作者:(美)文丘里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推荐理由:在今天看来,看本书重要的学的是向现实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说具体学拉斯维加斯的种种。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亦是受其影响。记住:向现实学习。
5《建筑语汇》
作者: 爱德华•T•怀特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基础平实的好书,交给你一些手法,更多的是让你思考。这时再翻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吧。从此你就要开始关注书中提及的事情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记住:慢慢来,贵在坚持。
6《DOMUS》+《城市中国》+《A+U》+…
推荐理由:重点推荐《城市中国》,设计感没得说,本土杂志中的新锐。其他的杂志自己去翻,利用网络去了解,不多说了。多看。
B
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作者: 赫茨伯格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老实说没有第一本经典。“空间”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触及物质空间,以及人的精神,文化领域。赫茨伯格利用其广博的经验、聪明睿智和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为广大关心空间设计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灵感源泉。
2《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作者: 安藤忠雄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看完上一本论建筑你就会自己看这一本了,不多说,依然很安藤。
3《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作者: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反理性主义者与理论主义者》一书将一些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针锋相对的著说集于一册,其争论的主题为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了解现代建筑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很好。适合假期计划性地看看。
4《图解思考》
作者: (美)保罗•拉索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
5《设计与分析》
作者: [荷]卢本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设计与分析》一书内容共分6章,各章分别与以下这些设计因素有关:组织布局、实用功能、建筑结构、类型研究、背景环境及分析技巧。作者以时间为验证,介绍各种分析图,以求更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书中援引为例的图解多达百幅以上。
6《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著第三版)
作者:(美)克拉克,(美)波斯著,汤纪敏,包志禹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剖析了100余位重要建筑师的400多件作品,通过适用于任何建筑的图解方法作出评价。
=======================================================================================
三年级A(基本的建筑素养)/B(精力旺盛的看看)
A
1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作者: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出版社: 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2《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建构》
作者: 冯金龙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关注建筑最本质的问题:建造——材料,构造,建筑元素间的关系。
3《城市印象》
作者: 凯文•林奇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有关于城市形象的书,探究了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及可变换性。经典的书。
4《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 莱斯大学建筑学院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Koolhaas当今建筑界的巨人,推荐这本书是想大家对他有基本的了解,促使更多的阅读。
5《非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可以看到张永和的建筑历程,非常推荐。
6《此时此地》
作者: 刘家琨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刘家琨,中国先锋的优秀的踏实的建筑师,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建筑问题,如何用基本的朴素的元素去营造建筑。
7自己喜欢的建筑杂志
推荐《El Croquis》西班牙的建筑杂志,基本上出大师的专辑,代表了建筑界的较高品味和审美取向,是学习大师深入大师的高质量资料。不夸张的说,是最好的建筑杂志。
B
1《作文本》
作者:张永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
作者: 曼弗雷多塔夫里 / 谢有顺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
作者: 丁沃沃等编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
作者: 吴葱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6《设计的开始》
作者: 王澍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7《平常建筑》
作者: 张永和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不多说
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
作者:董豫赣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
9《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 (美)文丘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彼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名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10《不只中国木建筑》
作者:赵广超编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荐理由: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作者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陆』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沉淀,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回发展与演化,已经形成了具有自答身鲜明民族特点和博大精神内涵的独特风格。其中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就是这结晶中的精髓与代表,千百年来,三家文化思想在相互斗争及融合中共同向前发展,影响面触及各个领域。而建筑及其室内陈设布置又是当时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所以室内设计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地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另外风水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柒』 比较古希腊古罗马与古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差异
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的不同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
『捌』 能推荐给我几本讲中国古建筑的书么
通史:历史方面,首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最好不要买单独出版的那本,那本书印刷的不太好,有些图不清晰,建议买梁思成全集(第四卷),里面收录有全文,印刷的比单独出版的那本要好,里面还有一篇《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也很不错,按地区按重要性列举了1949年之前已知的所有古代重要建筑物。此外,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也都不错。技术方面,可以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图集:侯幼彬、李婉贞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里面有大量的图可以配合你看通史。
文化解读:李允鉌的《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这本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建筑的分类、设计原理与营造方法诸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
规划、设计和构造: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这本书对中国古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控制讲解的都很详细。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构造的话,可以看马炳坚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和刘大可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一本讲大木作的,一本讲瓦石的,对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都有详细介绍。
*猫在思考原创回答,转载请注明。
『玖』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与西方古建筑艺术形象的区别
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 文献 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 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 自然 ,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 科学 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话化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本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 艺术 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 交通 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 发展 ,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 政治 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 哲学 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拾』 为什么西方的古代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中国的以木结构
最主要的一点,欧洲一直处于教会的漫长统治下,其间没有政权的频繁更迭,而且他是神权至
上,所以欧洲可以花几百年劳民伤财给上帝建立一个教堂,我去欧洲玩的时候看教堂动不动就
是动用一个国家全部国力用一百几百年建的,中国皇权至上,最浩大的工程一般也就是给皇帝
建陵墓,皇帝能活几年?所以中国的建筑一般没有欧洲的雄伟,但是像长城这种具有军事意义
的,历代皇都会修理加固,所以最后规模会如此雄伟 。
有人说:“中国古建筑不如欧洲高大宏伟,是因为木结构不如石头坚硬。说白了,中国古人没
有欧洲人那样的技术。”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是中国人想不到用石头,而是有文化的原因。中国木结构的古
建筑,究竟代表了什么传统文化呢?请大家从宗教、周易等角度解释。
《华夏意匠》的魅力还在于它既是一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也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
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它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
的设计原理和法则的同时,还就东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对比。
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以
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使中国设计
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
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
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
击”能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
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
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
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
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4000英尺高的
塔,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
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