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的当代十大
评选出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全部都是年以后竣工的项目,其中2008年竣工的项目共有6个,直接为奥运会服务的项目有4个。
进入2000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众多全球知名建筑师云集北京,参与北京城市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伴随着各种建筑作品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几乎成了一座“世界建筑博物馆”。“评选新的十大建筑,是为了强化北京城市建设的影响力,树立北京国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增加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第一名 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
2008年8月正式重新开通运行的北京南站占地面积49.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主站房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厅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地铁14号线。预计2015年北京南站的年运量超过1.5亿人次。到2020年南站运量每年超过1.9亿人次。
北京南站建筑形态为椭圆形,分为主站房、雨篷两部分,站房为双曲穹顶,最高点40米,檐口高度20米,主站房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地位。两侧雨篷为悬索形结构,最高点31.5米,檐口高度16.5米。雨篷钢结构采用了A形塔架支撑体系、悬垂梁结构等多项施工技术。椭圆形中央站房屋顶和两侧雨篷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北京南站整个钢结构总用钢量为6.5万吨。
北京南站突出环保、节能等理念,在众多大型火车站中首次采用太阳能发电。新建成在高架候车亭屋顶中央采光带,将设置太阳能光电板,总功率为350千瓦,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在白天开启,辅助解决车站用电问题。 北京南站利用城市原生污水冬季水温高于大气温度、夏季水温低于大气温度的特点,冬季从污水取热供暖,夏季排热制冷 。 第二名: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停车楼及交通中心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主楼由荷兰机场顾问公司(NACO)、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2000年6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开始进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规划研究。2004年3月26日,3号航站楼完成施工及监理招标,正式签订了施工和监理合同,首都机场开始三期扩建工程。共征用了22200多亩土地,搬迁了9个村庄,共涉及1.2万人。3号航站楼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边。T3主楼及其配套工程位于现有东跑道和新建跑道之间。
3号航站楼(T3)由主楼和国内候机廊、国际候机廊组成,配备了自动处理和高速传输的行李系统、快捷的旅客捷运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新建一条长3800米、宽60米的跑道,满足F类飞机的使用要求,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类精密自动飞机引导系统,这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起降导航系统,在很低的能见度下仍可实行飞机起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中客车A380能够顺利起降。跑道试飞成功后,于2008年10月份投入试用。此外,新建北货运区,相应配套建设场内交通系统,以及供水、供电、供气、供油、通导、航空公司基地等设施 。 第三名: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由艾未未担任设计顾问。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期间的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和设计得了完美得到的解决。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 第四名: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 第五名: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于2003年~2007年间建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位于国家图书馆北侧,原预留用地。“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总建筑面积79,899平方米,工程分为地下三层和地上五层,内部没有阅览室,全部是开放式阅读空间,读者座位2,700余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6,000-8,000人次。扩建完成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工程完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和中国最先进的网络服务基地 。 第六名: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他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
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该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其中中方设计者: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 (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
设计体现出 [H2O]3(“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与国家体育场比较协调,功能上完全满足2008年奥运会赛事要求,而且易于赛后运营。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 第七名:首都博物馆新馆
新世纪北京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工程,由中法联合设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公益设施。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都博物馆设计方案,经过两轮国际招标,从16家中外知名建筑设计机构提交的22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博物馆建筑落成后,已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一致称赞。新馆建筑用地2.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建筑高度40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建筑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如:外观外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悬挑的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出檐,青灰色砖墙模糊了古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宽阔的广场和大堂也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在博物馆中轴线上,大厅外地面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中国传统中心轴线特点。在建筑材质上,青铜、木质与砖石的大量运用更显现一种历史的久远;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又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的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更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厅、椭圆形专题展厅、条形的办公和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隙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的环境 。
第八名:北京电视中心工程
北京电视中心是北京市60项重点工程之一,列入2008奥运行动计划,作为北京电视台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8号,总用地面积44900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97325.67平方米,建筑高度239米,用钢量13500吨,采用了四层一折线的厚板斜形箱体钢柱,南北侧面为弧形扇形面。
北京电视中心位于东长安街延长线上,地处CBD核心区域,其236.4米的高大身姿除了要承担日常的大众文化传播、电视节目转播等演播任务外,还将承担第29届奥运会主要转播任务。该工程建设用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8万平方米,地上共分为三个单体建筑。综合业务楼地上41层,建成后高度达236.4米,是目前北京市最高的纯钢结构建筑物,主要为办公室、演播室、观光厅和技术用房等;多功能演播中心地上10层,建筑高度55米,设有1250座电视剧场、大中小演播室和文艺录音室等;生活服务中心地上8层,建筑高度41.6米,设有电视购物商场、餐饮娱乐和客房等 。 第九名:北京新保利大厦
中国保利集团投资开发的这一地标性建筑的落成,向世人展示了北京的世界级水平,为2008北京奥运增添了新的亮点。新保利大厦于2003年5月18日开工,建设历时3年多,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地上23层,地下4层,主要使用功能为写字楼和商业用房,以抢救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国宝而蜚声海内外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将移入大厦特式吊楼内,凸显了新保利大厦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座雄伟的建筑,屹立于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与原保利大厦遥相呼应,堪称二环沿线最为醒目的双子星座。
此次仪式上各界来宾关注最多的还是新保利大厦的建筑特色。据介绍,大厦东北立面90米高、60米宽单层网索点支式玻璃幕墙的尺度是“世界第一”,安装难度极大。新保利大厦公司会同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有关专家,成立专门的工组小组,克服重重困难,让效果震撼的幕墙完美亮相。建成后的幕墙通透壮美,让大堂和内侧办公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在大厦东北立面的左下方,从7.2米至45米,镶嵌了一个世界最大体量的悬挂式钢结构吊楼。吊楼总重量约5000吨,下方没有立柱支撑,而是靠核心筒与两组斜拉钢索完成结构拉撑。夜间亮灯的时候,灯光映射在吊楼内墙隐约的花梨木色上,柔软的光线效果使得整个特式吊楼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大厦内,流光溢彩。大厦的南侧和西侧外墙,由目前国内首例运用的竖向遮阳百叶系统及双层中空Low-E玻璃组成,能保证冬季最大限度的日照与夏季最大限度的遮阳效果,有效节约空调的运营成本,也避免了光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与世界同步的节能理念 。 第十名: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俗称折扇,作为北京奥运会三大主场馆之一,国家体育馆建设工程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开工,并在2007年11月底竣工验收。国家体育馆在奥运期间将主要承担竞技体操、蹦床和手球比赛项目。奥运会后,国家体育馆作为北京市一流体育设施,将成为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活动中心。该工程项目主要由体育馆主体建筑和一个与之紧密相邻的热身馆以及相应的室外环境组成。总占地面积6.87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8万人 。
B. 北京飞机场t3航站楼是谁设计的
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历时4 年建成、相当于126 个标准足球场的T3,由建筑大师福斯特设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从T3 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要两个小时。”T3 航站楼中方总设计师邵韦平说。
坐出租车去首都机场,你远远就能看到T3航站楼蜿蜒3公里的橘黄色大屋顶和红色的大支柱,挑高40多米的大屋顶气势恢弘。“瞧,这就是T3。”出租车司机没听说过诺曼·福斯特,也不知道如此流畅的线条出自这位英国设计师之手。 在世界大多数著名机场里,设计师都喜欢用灰色衬托机场的机械之美。拥有私人飞机、深爱飞行的福斯特,赋予T3北京紫禁城特有的颜色:红、黄。建筑大师福斯特,是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1990年福斯特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9年他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大奖”——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福斯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投资约270亿元的T3,总体建筑面积达98.6万平方米,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是前两个航站楼T1与T2面积总和的三倍多。据T3中方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从T3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耗时两个小时。 有人说,T3像一条巨龙,整个建筑由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和龙须五部分组成。但邵韦平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一个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文章,问一群观众T3像什么。他们说像龙,外方建筑师也认为它是条龙。其实T3不是龙,只是两个平面的‘Y’,一个南向,一个北向。” 如今,历时4年建设的T3开始投入使用。此前,同样是福斯特担当设计的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建了6年;而伦敦希思罗第5航站楼则耗时18年。“这种速度不是外国建筑师习惯的做事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福斯特公司很有实力,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邵韦平说,“4年里,北京院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休过假。高峰时,北京院有100多人在现场工作,外方有几十个人在现场。” 但竣工对于邵韦平而言,还不是尾声。原本约在周五的采访,因业主临时开会,推迟到下周一。邵韦平还忙于T3的完善:比如,增加标识,让旅客更清晰地找到目标;增加新的商业设施、服务功能。“我们需要配合运行做些补充设计。” B=《外滩画报》 S=邵韦平 “没有实现的T3” B:T3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但完成它只用了4年。4年对T3来说,意味着什么? S:这个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工期短是不得以而为之,T3在奥运会之前必须完成,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配合业主。这种事情在所有的工程中都会碰到。由于工期短,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代价,有些设计概念不得不妥协,效果打了折扣。比如,本来一个设计的精度要求很高,要做到100分,我们只能妥协做到80分。幸运的是,福斯特的设计概念很好,外方团队都有很好的基础,加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建筑师的参与和支持,基本克服了周期压力。 B:现在回头看,您觉得建筑上的最大代价是什么? S:T3没有安全问题,大部分是决策结果不够理想。当然这种代价值不值,要一分为二地说,也许从业主的角度,或者从经济角度看,是值得的。 B:从建筑师的角度看,值吗? S:建筑师永远是理想化的,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效果,推翻重来。 B:还是时间问题。福斯特2003年中标后,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深化设计。这个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S:这种速度不是他们习惯的工作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公司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 实际上,作为业主,要做很多妥协。有时,他明明知道建筑师是对的,但因为工期压力必须忍痛割爱;或者为了控制成本,必须放弃一些设计。比如,原来在T3屋顶上设计了一层装饰板,起到美化作用;就像国家大剧院在外壳上加了一层装饰板一样,这能让屋顶看起来更精致。但考虑到成本的压力,T3把装饰板取消了。现在的屋顶用得是裸板,仔细看,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天沟。原本计划把天沟藏起来,也因为成本压力,取消了。此外,我们原来设计的天窗数量比现在多,对自然光的利用更好。你现在看到的天窗也不是最初的设计,原本设计的“鳞片”有更大的挑檐,能形成更好的空间光影效果,后来为了省钱,把檐缩短了很多,现在变成小秃檐,没有光影效果了。这些非专业人士辨别不出,但我们知道这种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们有个设想,写一个《没有实现的T3》,做个专片。 B:如果以一年为期,T3最需要改动哪里? S:T3是动态的,因为需求在变,所以调整是不断的。我们要求设计有弹性,适应这种调整。现在还看不出来T3需要大的改动。总体来说,T3引领了未来枢纽机场的发展模式,各方面照顾得很不错。现在的改动都是完善性的,不是颠覆性的。 B:在北京这些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中,T3的赞誉度是最高的。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曾引起不少批评,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遭到强烈抨击。您觉得福斯特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S:就说福斯特和库哈斯吧。库哈斯是前卫建筑师,以试验作品为主。福斯特是行业领导者,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建筑师,对建筑整体的把握更成熟。这如同我们在T3里提出的,关注人的生活,就是关注使用者的感受。 B:福斯特的建筑手法似乎更适合当下的北京。 S:其实建筑师的风格应该多元性,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说“这个建筑师适合北京,那个建筑师不适合北京”,只是方案适不适合。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形容福斯特所有的作品,因为他的设计类型很丰富,有些作品也很前卫;而T3是成熟大气的,构想比较完善,采用的是适宜技术,不是试验技术。 B:我觉得T3是有诚意的,而CCTV大楼像是一场游戏的结果。 S:央视这座楼确实是……只有这个业主能接受这样的设计,任何一个开发商都不可能接受。但建筑有时会超出人们现有的想像力。比如在当时反潮流而为的悉尼歌剧院,成为朝野两党斗争的砝码,几任总理因它而辞职。但建成后,它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得到世人好评,弥补了当时的代价。 但我不知道央视大楼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拭目以待吧。从正常的逻辑来说,这个项目太炫耀技术,它完全挑战了自然力学,这不太合适。 我形容T3是“理性和诗意的结合”,既充满了浪漫色彩,又很理性。它的造型不是为了附和什么龙形、飞翔的翅膀等,只是出于功能的安排。很多记者都愿意说T3是中国龙的象征,这其实是对T3的贬损。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T3的造型呈平面Y形,是基于功能、必要的流程安排,至于像人字、像翅膀,
坐出租车去首都机场,你远远就能看到T3航站楼蜿蜒3公里的橘黄色大屋顶和红色的大支柱,挑高40多米的大屋顶气势恢弘。“瞧,这就是T3。”出租车司机没听说过诺曼·福斯特,也不知道如此流畅的线条出自这位英国设计师之手。
在世界大多数著名机场里,设计师都喜欢用灰色衬托机场的机械之美。拥有私人飞机、深爱飞行的福斯特,赋予T3北京紫禁城特有的颜色:红、黄。建筑大师福斯特,是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1990年福斯特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9年他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大奖”——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都是后来的牵强附会。 B:福斯特是什么时候提出龙这个概念的? S:在介绍方案时,后来有记者采访他,他想形容发展中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是恭维话。 室内景观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商业设施对每个航站楼都是挑战。置身于T3,那些商业设施一眼看去,琳琅满目,特别破坏空间。作为建筑设计师,你们对这种情况有办法吗? S:这也是建筑师经常困惑的问题。建筑师和商业一直有冲突,在T3,这个矛盾同样存在。香港机场也是如此,运营商希望机场的盈利来源除了航空公司的使用费之外,还能通过增加商业设施,提高非航空盈利。这种要求其实是合理的,但增加的商业设施破坏了建筑空间,已经偏离了福斯特的设计构想。 但我们也不能说建筑师就是神圣的,想法都是对的。我认为理想的办法是把商业设施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这个框架内可以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在框架外尽量不动。 B:能实现吗? S:到目前为止,我们对T3的商业设施也不是很满意,对很多原本没有的设计元素持否定态度,但我们无法左右。 我第一次在T3内部看到那些商业设施时,相当反感。那时T3还没有投入运行,建筑内部没有人,很空,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语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最近我又去了T3,随着人的因素加入,这种冲突被冲淡了、稀释了,好像毛病不像最初那么大了。 商业设施首先要在建筑的控制之下进行,不应该失控。但目前的这些商业设施一看就是过渡性的,不是设计的原貌,也许过两天就换了,构不成主流。 B:有时候内部设施会和建筑生长在一起,弥补先天不足。 S:对,可能会弥补。现在T3问题比较大的是国际区的人文景观,那也是建筑师无可奈何的地方。 B:对T3内部空间设计的批评是一边倒的。不少国际知名机场都拥有知名的室内空间设计。美国丹佛机场在通向候机楼长长的过道两边,展出在现代设计史上非常有名的椅子系列。而T3却在内部弄了浑天仪、九龙壁、江南园林等“特色景观”。这个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S:室内设计和人文景观是两码事。T3的室内设计(指公共空间,不包括个性空间)都是由建筑师完成的,统一控制风格。T3的天花板、细节、墙面、栏杆的设计都很经典。那些增加的所谓的传统元素,不是设计师的原创,是在我们完成设计后附加的,不应该被称为室内设计。有些专业人士也笼统地把责任归咎于室内设计,其实那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这么说,室内设计是被冤枉了,他们承担了很多骂名。 S: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们也一直在抵制这个室内景观方案,到最后也不同意,但是没有奏效。很多事情不是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在有些事情上,建筑师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 其实业主的出发点也不坏,他们想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但景观的尺度、色彩、风格应该和建筑统一、融合。 我们原来想做一个空中庭院,以绿化为主,效果比现在的方案更理想,方案都已经做好了,但业主没有接受。也许,几年后,人们的观念变了,会重做室内景观。 B:据我所知,福斯特曾想请蔡国强在T3做一件巨大的火药爆炸作品,后来没了动静。为什么? S:有关艺术品陈设,福斯特和北京院一起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做了一些概念设计,包括徐冰、蔡国强。我们也为这个设计做了很好的建议,但业主没有采纳,最后这件事流产了。业主自己选了艺术家。 B:福斯特对这些事怎么看?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是很有权威的。 S:他也反对,建筑师的观点是相似的,但最终还是业主说了算。这和社会普遍的建筑修养有关。可能在发达地区,业主对建筑更敏感一点;而在发展中地区,业主总觉得自己也是艺术家,有权决定,结果适得其反。确实,国内外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很不同,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建筑并不是百分之百建筑师来完成的,有很多非建筑师因素介入。 B:所以你曾说过,设计航站楼有很大风险,建筑师要背负一些不是设计本身造成的负面评价。 S:对,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其实,我们倒不在乎质疑,质疑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建筑熏陶。有时,我们直接面对业主,他们不太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但通过公众,他们会容易接受一些。 B:来说说室内空间设计吧,为真正的室内空间正下名。 S:T3的室内设计有很多特点。第一,要创造出行的享受。让旅客把坐飞机当成愉快的享受。在T3里很容易辨别目标,空间很高大,给人震撼力,这都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比如一到出发层,你就会被挑高的大屋顶感染,最初设计屋顶挑高达50米,那种尺度感是相当震撼的,后来我们稍微优化了一下,做到40多米。这种空间感受是其他机场没有的。旅客行进的线路是由高往低走,这会让你很自如,很容易发现方向。别看T3那么大,但是你不会觉得特别有压力,特别无助。这就是T3的优势。 第二,整个空间极度开敞,特别简单,富有逻辑。一般的建筑,出于消防考虑,机电设备都往天花板引,增加很多隔墙,这会造成视觉上的障碍,而T3除了四周的外墙,建筑里没有到顶的隔墙,主空间没有一面墙直接跟屋顶相连,剩下的都是结构柱子。另外,T3所有天花都是南北方向,创造一种方向感,让旅客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T3从红到黄的色彩过渡,来自紫禁城的联想、民间传统文化。一般的航站楼为了体现自身是高科技的产品,都用灰色等中性色彩,比如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英国伦敦的希思罗机场。T3通过这种色彩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它的效果远比几个亭子大气。 “T3代表了最新一个时代的设计理念” B:在T3亮相前,你常给人打预防针:T3很大。我问了一些乘客,国际航班登机耗时40分钟。步行距离也非常远。其实乘客都不希望多走路,希望尽快上飞机。 S:机场大了,肯定要多走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说的少走路是相对的。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要多走路,我们就通过优化感受来降低走路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让乘客很愉悦地走路,在很开放的空间走路,这和在狭窄的空间里走路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机场大了,确实走路多,这值得反思。 B:现在的机场绝大多数是平的、拉长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吗? S:不是,主要是出于飞机停靠的考虑,机场拉得越长,就能停放更多的登机桥,旅客就能直接进候机楼;同时,也会走得越远。这是矛盾的。 国际民航关于枢纽机场有个IATA-14标准,规定国际转国际的流程为90分钟,国内转国内45分钟。T3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所以步行时间是有控制的,并不是失控的。对于中转旅客,我们还提供了很便捷的通道,可以很便捷地换乘。 B:现在的飞机场越造越大,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从离家到机场要花很多时间,从机场上飞机也要花很多时间。 S:旅客当然希望时间越少、距离越短越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福斯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投资约270亿元的T3,总体建筑面积达98.6万平方米,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是前两个航站楼T1与T2面积总和的三倍多。据T3中方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从T3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耗时两个小时。
有人说,T3像一条巨龙,整个建筑由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和龙须五部分组成。但邵韦平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一个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文章,问一群观众T3像什么。他们说像龙,外方建筑师也认为它是条龙。其实T3不是龙,只是两个平面的‘Y’,一个南向,一个北向。”
如今,历时4年建设的T3开始投入使用。此前,同样是福斯特担当设计的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建了6年;而伦敦希思罗第5航站楼则耗时18年。“这种速度不是外国建筑师习惯的做事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福斯特公司很有实力,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邵韦平说,“4年里,北京院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休过假。高峰时,北京院有100多人在现场工作,外方有几十个人在现场。”
都是后来的牵强附会。 B:福斯特是什么时候提出龙这个概念的? S:在介绍方案时,后来有记者采访他,他想形容发展中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是恭维话。 室内景观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商业设施对每个航站楼都是挑战。置身于T3,那些商业设施一眼看去,琳琅满目,特别破坏空间。作为建筑设计师,你们对这种情况有办法吗? S:这也是建筑师经常困惑的问题。建筑师和商业一直有冲突,在T3,这个矛盾同样存在。香港机场也是如此,运营商希望机场的盈利来源除了航空公司的使用费之外,还能通过增加商业设施,提高非航空盈利。这种要求其实是合理的,但增加的商业设施破坏了建筑空间,已经偏离了福斯特的设计构想。 但我们也不能说建筑师就是神圣的,想法都是对的。我认为理想的办法是把商业设施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这个框架内可以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在框架外尽量不动。 B:能实现吗? S:到目前为止,我们对T3的商业设施也不是很满意,对很多原本没有的设计元素持否定态度,但我们无法左右。 我第一次在T3内部看到那些商业设施时,相当反感。那时T3还没有投入运行,建筑内部没有人,很空,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语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最近我又去了T3,随着人的因素加入,这种冲突被冲淡了、稀释了,好像毛病不像最初那么大了。 商业设施首先要在建筑的控制之下进行,不应该失控。但目前的这些商业设施一看就是过渡性的,不是设计的原貌,也许过两天就换了,构不成主流。 B:有时候内部设施会和建筑生长在一起,弥补先天不足。 S:对,可能会弥补。现在T3问题比较大的是国际区的人文景观,那也是建筑师无可奈何的地方。 B:对T3内部空间设计的批评是一边倒的。不少国际知名机场都拥有知名的室内空间设计。美国丹佛机场在通向候机楼长长的过道两边,展出在现代设计史上非常有名的椅子系列。而T3却在内部弄了浑天仪、九龙壁、江南园林等“特色景观”。这个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S:室内设计和人文景观是两码事。T3的室内设计(指公共空间,不包括个性空间)都是由建筑师完成的,统一控制风格。T3的天花板、细节、墙面、栏杆的设计都很经典。那些增加的所谓的传统元素,不是设计师的原创,是在我们完成设计后附加的,不应该被称为室内设计。有些专业人士也笼统地把责任归咎于室内设计,其实那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这么说,室内设计是被冤枉了,他们承担了很多骂名。 S: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们也一直在抵制这个室内景观方案,到最后也不同意,但是没有奏效。很多事情不是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在有些事情上,建筑师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 其实业主的出发点也不坏,他们想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但景观的尺度、色彩、风格应该和建筑统一、融合。 我们原来想做一个空中庭院,以绿化为主,效果比现在的方案更理想,方案都已经做好了,但业主没有接受。也许,几年后,人们的观念变了,会重做室内景观。 B:据我所知,福斯特曾想请蔡国强在T3做一件巨大的火药爆炸作品,后来没了动静。为什么? S:有关艺术品陈设,福斯特和北京院一起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做了一些概念设计,包括徐冰、蔡国强。我们也为这个设计做了很好的建议,但业主没有采纳,最后这件事流产了。业主自己选了艺术家。 B:福斯特对这些事怎么看?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是很有权威的。 S:他也反对,建筑师的观点是相似的,但最终还是业主说了算。这和社会普遍的建筑修养有关。可能在发达地区,业主对建筑更敏感一点;而在发展中地区,业主总觉得自己也是艺术家,有权决定,结果适得其反。确实,国内外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很不同,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建筑并不是百分之百建筑师来完成的,有很多非建筑师因素介入。 B:所以你曾说过,设计航站楼有很大风险,建筑师要背负一些不是设计本身造成的负面评价。 S:对,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其实,我们倒不在乎质疑,质疑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建筑熏陶。有时,我们直接面对业主,他们不太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但通过公众,他们会容易接受一些。 B:来说说室内空间设计吧,为真正的室内空间正下名。 S:T3的室内设计有很多特点。第一,要创造出行的享受。让旅客把坐飞机当成愉快的享受。在T3里很容易辨别目标,空间很高大,给人震撼力,这都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比如一到出发层,你就会被挑高的大屋顶感染,最初设计屋顶挑高达50米,那种尺度感是相当震撼的,后来我们稍微优化了一下,做到40多米。这种空间感受是其他机场没有的。旅客行进的线路是由高往低走,这会让你很自如,很容易发现方向。别看T3那么大,但是你不会觉得特别有压力,特别无助。这就是T3的优势。 第二,整个空间极度开敞,特别简单,富有逻辑。一般的建筑,出于消防考虑,机电设备都往天花板引,增加很多隔墙,这会造成视觉上的障碍,而T3除了四周的外墙,建筑里没有到顶的隔墙,主空间没有一面墙直接跟屋顶相连,剩下的都是结构柱子。另外,T3所有天花都是南北方向,创造一种方向感,让旅客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T3从红到黄的色彩过渡,来自紫禁城的联想、民间传统文化。一般的航站楼为了体现自身是高科技的产品,都用灰色等中性色彩,比如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英国伦敦的希思罗机场。T3通过这种色彩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它的效果远比几个亭子大气。 “T3代表了最新一个时代的设计理念” B:在T3亮相前,你常给人打预防针:T3很大。我问了一些乘客,国际航班登机耗时40分钟。步行距离也非常远。其实乘客都不希望多走路,希望尽快上飞机。 S:机场大了,肯定要多走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说的少走路是相对的。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要多走路,我们就通过优化感受来降低走路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让乘客很愉悦地走路,在很开放的空间走路,这和在狭窄的空间里走路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机场大了,确实走路多,这值得反思。 B:现在的机场绝大多数是平的、拉长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吗? S:不是,主要是出于飞机停靠的考虑,机场拉得越长,就能停放更多的登机桥,旅客就能直接进候机楼;同时,也会走得越远。这是矛盾的。 国际民航关于枢纽机场有个IATA-14标准,规定国际转国际的流程为90分钟,国内转国内45分钟。T3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所以步行时间是有控制的,并不是失控的。对于中转旅客,我们还提供了很便捷的通道,可以很便捷地换乘。 B:现在的飞机场越造越大,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从离家到机场要花很多时间,从机场上飞机也要花很多时间。 S:旅客当然希望时间越少、距离越短越
但竣工对于邵韦平而言,还不是尾声。原本约在周五的采访,因业主临时开会,推迟到下周一。邵韦平还忙于T3的完善:比如,增加标识,让旅客更清晰地找到目标;增加新的商业设施、服务功能。“我们需要配合运行做些补充设计。”
C. 辽宁福斯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辽宁福斯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成立于2009年07月17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及工程管理,室内外装饰装修的设计等。
法定代表人:宋哲
成立时间:2009-07-17
工商注册号:22011302001081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汽车产业开发区东风大街6号3号楼201室
D. 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者是谁
T3航站楼设计者:诺曼·福斯特
这个造价270亿元的大建筑,集中了最高水平的建筑科技和版节能环保技术,吸权引商业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参与。这座宏伟建筑的设计方案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之手。他说:“它比我原来所设计的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大,因为中国的什么都大,而且发展的速度很快。”
诺曼·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诺曼·福斯特生于193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建筑学和城市规划,1961年毕业后获亨利奖学金去耶鲁大学学习,在那里取得了硕士学位,1963年开设自己的事务所之前,他一直在美国东西海岸从事城市更新和总体规划项目。诺曼.福斯特获得过全世界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学位门奖金。他于1990年被女王封为爵士,1983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94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他是众多学术团体的成员,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教学和讲学。他曾任建筑协会的副主席以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客座审查委员
E. 这个建筑物为什么这么设计,有谁知道这是哪里嘛
上海中心大厦
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内等多家国内容外设计单位提交了设计方案,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尖顶型”方案入围。经过评选,“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施工图出图。
F.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07月26日,主要经回营范答围为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马修·亚力克山大·思修特
成立时间:2011-07-26
工商注册号:110000450178939
企业类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甲19号楼32层3705、3707号
G.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09日,主版要经权营范围为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MATTHEW ALEXANDER STREETS
成立时间:2011-12-09
工商注册号:310000500488982
企业类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28号5楼D、E、F座
H.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么样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是2011-07-26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回成立的内资分答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内西海南沿48号N座一层。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580850975A,企业法人马修·亚力克山大·思修特,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676092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22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福斯特(天津)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