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中国失败的建筑设计

中国失败的建筑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24 13:32:23

Ⅰ 史上有哪些失败的设计,如建筑或是生活方面的,谢谢。

三门峡大坝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三门峡:大坝下的回忆

随着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结论的作出,针对三门峡水利工程近半个世纪的争议也行将尘埃落定。

-外滩记者陈磊

凤凰周刊记者杨漩/报道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先后两次向国务院和水利部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认为建造三门峡水库,将要淹没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最精华的所在,价值不能单纯用经济数字来衡量。

几个月后,水利部在北京就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召开了十五天的会议,讨论这位年轻人的意见。在包括当时一些学界泰斗级人物的70名与会者中,支持这个年轻人观点的只有一个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温善章,而支持他观点的这个人就是黄万里。

今天,三门峡水电工程的历史功过再一次被审视。《外滩画报》就此事分别采访了温善章和已故水利专家黄万里的女儿黄且圆。

黄万里反对三门峡大坝的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制定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计划,治理黄河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政绩考核的亮点。当时中国政府邀请苏联专家为治理黄河拟订计划轮廓,特别是在黄河下游兴建水利工程的计划。

1955年,水利部召集学者工程师讨论这一计划,会议上,黄万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由于黄河多泥沙,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不但发电目的达不到,还要淹掉大片土地。“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

1956年5月,面对已成定局的三门峡大坝建设计划。黄万里向黄委会提出意见:三门峡水库应比360-370米为低,并建议“把六条施工导流供低洞留下,切勿堵死,以备他年泄水排沙减缓淤积之用”。

温善章、黄万里曲高和寡

黄万里公开表示反对三门峡大坝建设之后,刚进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的温善章也先后两次向国务院和水利部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温善章提出水位在335米、容量90亿立方米的低坝水库和滞洪排沙的方案。

“1955年三门峡工程在全国人大全体通过的时候,我还在天津大学读书。我看了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很受鼓舞。但是觉得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报告里说,三门峡的计划蓄水位是350米,迁移人口60万人,淹没200万亩土地。”温善章回忆说,“1956年我毕业,在水电总局当实习生,看到蓄水位改成了360米,迁移人口90万,淹没350万亩耕地。我就忍不住了,用了半年时间写了个东西给国务院寄了出去。没有回音,我就给水利部长李葆华寄了一份。”

1957年,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工地已经开始筹建施工设备,陕州也因此改建制为三门峡市。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刚刚提出,水利部就在北京就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召开了十天的会议,征求意见。

黄万里、温善章和张光斗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是在水利部一个小会议室召开的,当时的一些学界泰斗级的人物都参加了,有70人。主要就是讨论我的意见。讨论会开了15天,支持我观点的只有一个人。”温善章说,支持他的这个人就是黄万里。

大会中,黄万里教授是惟一一位反对建设三门峡大坝的人。也是因为他的这一主张,使得他在后来的“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蒙冤23年。

两种主张

在黄万里和张光斗共同的学生党治国整理的《三门峡争辩史料》中,转载了1957年6月18日以后的专题讨论会中黄万里和张光斗的发言记录。

黄万里(未经本人校阅):三门峡以下河道大家都不同意淤积,为什么又同意把沙淤在三门峡以上呢?我认为现在的办法是以上游堆沙来换取下游河道的不淤。

水土保持工作即使完成了100%,清水下来还是要带沙。河床是动的现象,三门峡坝把黄河分为二大段,当然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泥沙会减少些,径流也可能小些,但总要带走泥沙。而淤积在上游,慢慢造成上游地区闹水灾,等于说把现在的闹灾地位上移了几百公里,时间错后了一些,但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认为最好还是把泥沙一直排下去,上游水灾问题也能解决,三门峡水库寿命也可以延长,下游河道的冲刷问题也可以少一些,除非是真的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才留在水库里面。坝下留底孔或采用其他的方法可以把沙排下去。

张光斗(未经本人校阅):清水下去有什么坏处呢?我还想不出什么坏的地方。现在讨论中感到未知数太多,说不出一定怎么样最妥当。有人提出排沙,我认为如果不会使下游河道淤高的话可以多排些,水库寿命也可以延长一些。拦沙排沙哪样好?排沙的话能排多少?虽然经过计算或是模型试验,都还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因此在这些方面不要把自己束缚得太死。

问题不一定全能用计算说明,还要靠一定的判断,在总目标之下慢慢抬高水位,走着瞧,用运用中的事实修改计划。由于未知数很多,我们的工程措施也要有弹性才好。近期计划要不防碍将来的发展。有了计划也不一定全能照计划办,要看发展的情况而有所调整。

看上去这种想法似乎是摇摆不定,这是由于我们还不能掌握住它的规律,关于水土保持工作把握性不大,工作也非常艰巨,所以希望越早进行越好。

因为“文人多无骨”?

张光斗教授的话后来被一些人评价是开了“钓鱼工程”的先河。“一项工程的建设是应该事先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后才能制定出详细的施工计划的。怎么可以边干边看情况!”黄万里的女儿黄且圆说。

“修了坝,沙子就会留在上游。你们既然不赞成把沙子留在下游,那为什么赞成把沙子留在上游?”黄且圆回忆,这是她听到的父亲关于三门峡问题多次提过的一句话。

最后黄万里提议在修建三门峡大坝时留下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这一提议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到底当时参加会议的专家是不是没发现建三门峡大坝所带来的问题?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地方政府历来表态基本上是‘不同意’,但是中央决定了就服从。”温善章说,“当时我们的要求就是要保持一致。还有就是不允许反对派存在。”

黄万里先生当时认为那些一致赞成修建三门峡大坝的专家们,实际上不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但因为苏联专家说了能修,领导也说了能修,所以这些专家们就开始跟风,这些事情让黄万里先生非常愤慨。黄先生在1957年发表在一篇名为《花丛小语》的散文中,将这些专家形容成歌德派或是但丁派。

“文人多无骨,原不足为奇,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学者的政治性特别强。你看章某原有他自己的一套治理黄河的意见,等到三门峡的计划一出来,他立刻敏捷地放弃己见,大大歌德一番,并且附和着说,‘圣人出而黄河清’,下游治河,他竟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腆颜地说黄水真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子就治好,以讨好领导他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他自己的饭碗?”黄万里在《花丛小语》中写道。

黄万里也因为这篇文章,被打成右派。

几次改建证明决策失误

1973年,经过领导照顾,黄万里被准许在监视下到当时的“三线”,潼关以下地区考察黄河、渭河的地貌和河势,记者在黄万里后来写给领导的一封信中看到他当时在知道华县在三门峡建成后受到的灾害后写下的一首诗:

听罢毕家遭害苦,不禁簌簌泪交颐。

暴洪施虐知拦阻,恶碱侵农待溉漓。

凡此事先皆可见,一般律定莫相违。

平生积学曾何用,愧对苍生老益悲。

“三门峡是是决策失误。”温善章回忆,三门峡刚刚修好,蓄水刚刚超过潼关一点,移民就受不了。故土难离,陕西出了一本书《黄河大移民》,他们从富庶的关中迁到土地贫瘠的甘肃,过不下去就回来,回来之后得不到安排又迁回去,有的来来去去有4次之多,有的人两边生活上没着落。

但他们和逃难的不一样。他们本身祖祖辈辈就生活在关中平原,而且生活还过得去。不管有没有明确表态,后来三门峡的功能几次改变,三门峡几次改建,这本身就说明是错了。

“如果不影响老百姓,能够拦沙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能总是用技术问题来掩盖社会经济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技术失误。”温善章说。

反思更多的方案

温善章认为,当初如果不修三门峡,上游情况肯定是要好一些。但是渭河下游的情况却很难说,水利专业有句术语“大水大河,小水小河”,如果上游来水少,必然会出现河道萎缩,如果再出现了大水,可能就会出现灾害。今年的渭河大灾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哪个更多现在还很难说。全部归到三门峡也是不客观的。

温善章说,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

据温善章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提出过两个三门峡方案,蓄水一个是320米,一个是350米,但是考虑到淹没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前一个。后来在40年代,美国人建议过在另一个地方修大坝,也可以实现防洪。修坝的地方,并不一定非要在三门峡,也不是说就没有替代方案。

“如果我们能够晚几年修建三门峡,替代方案会更多,也不至于打乱国民经济部署。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晚个十几年,代价不会这么大。”温善章说。

历史的平反

1992年1月8日的《政协全国委员会简报》第10期(经济10期)记载:“张光斗委员说,三峡工程是个大工程,各方面有不同意见是好事,深入讨论后可以把问题搞清楚,便于领导决策。如三门峡工程那时大多数人赞成搞高坝大库,少数人不赞成。后来证明少数人对,而多数人错了。”

在大坝建成42年之后,科学家再一次承认,当时三门峡高坝大库的建设的确是一个错误。

2003年10月11日,水利部召集相关省市及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作方式专题调研会”。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指出,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

10月17日至18日,水利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再次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潼关高程,索丽生提出的“改变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的方案在会上依然被认为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

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斗和前水利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共同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

《外滩画报》

(责任编辑:刘克)

Ⅱ 中国现在建筑陷入一个什么样的怪圈

“破坏式建设”

何去何从?

可以说,在众多“破坏式建设”的实例中,破坏性修复毁了风貌的一些古建筑最有发言权。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中的北海祠,环境古朴幽雅,但在近几年的数次修葺中,新铺设了加工精细的石板和石栏杆,宋代龙亭和明代灵渊阁也都做了较大改动,原来古朴的褐色瓦被换成绿琉璃瓦。这样,整个北海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现代的休闲广场。还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王贺村汤帝庙大殿在未被当成重点文物保护前,古老原始,虽有部分破损,却沧桑凄美。上世纪末,大殿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便整体翻修一新,新墙体,新梁架……与过去相比,历史风貌荡然无存。还有一些被学校和单位占用的古建筑被损坏严重,这些建筑许多都被使用者改造了,如在戏楼、大殿、钟鼓楼增设房间,安装现代的门窗、楼梯,砌上砖墙等。目前,这些古建筑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只能从房顶的造型来揣测原型,有的已经悄然消失,只有少部分还在勉强维持原貌。

这一切都不禁让人思考,任何建筑都在“破坏式建设”的环境中追求“焕然一新”的做法是否妥当?除了破坏之外,到底有没有其他的方式为现代建筑手法所用呢?很多建筑师的探讨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发展的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将“破坏式建设”通过合理的转变成为对建筑创意性的引导,这样才可以标本兼治。

如何做到创意性的引导?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谷岩说:“很简单,就是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其实,建筑不一定要在尺度、规模和材料上去打动人,而是要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人感动,留下记忆。”从融合于自然很平庸的建筑中,谷岩感受到的不仅是建筑存在,更是整个环境给其带来的感动,因为这是自然的能量与建筑的关系,“这就是好的建筑,不需要彰显,只需要安静地矗立在大自然中,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体现。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比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等,它们也都蕴含了文化的气息,更是因地制宜的典范。也就是说,因地制宜不但是一个设计的理念,还是各个建筑师设计的灵感源泉。”

近几年,中国特色正在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纵观这些优秀的作品,大多数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具先锋性和时代性。但保留地域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因循守旧,而是应该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将城市的肌理蕴含其中,体现人文特色,顺应时代潮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使建筑更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表情,才能走出“破坏式建设”的怪圈,从而走向创意性的引导。

Ⅲ 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级别的建筑设计师还是我孤陋寡闻

去年刚有一个得普利茨克奖的中国人啊。。。王澍

Ⅳ 国内外有哪些优秀的建筑入口设计和失败案例

建筑的失败,不外乎结构及材料上的隐患和功能上的缺陷,两者之间有一定交互,前者包括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已发生的事故,后者包括未能满足设计用途的需求和建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譬如设计建造一座音乐厅,若为了成全视觉审美需求而不得不削弱...

Ⅳ 中国的大型建筑设计方案为什么比不过国外的方案!

中国人的固有思维方式做怪,国外的规范规定是自由的,各个具体设计者都想版打破它,在中国规权范是一条红限,很少有人想去越雷池,所以缺乏创新,少数后起之秀想突破也被压制住了,但在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是的只要努力中国人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Ⅵ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结合传统的失败案例

北京西站最出名,还有一些住宅 ,西方 欧式风格的大楼上面基本不做处理加上一个中国传统坡屋顶的部分 。。。中不中,西不西的

Ⅶ 为何中国的建筑这么难看

首先有历史原因,当年中国一穷二白落后久矣,急于追赶发达国家,因此版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实用化为主权的,因此大量的火柴盒式建筑应运而生,甚至在居民住宅上甚至有几家合用一个厨房厕所的设计。连基本配套设施都跟不上,哪有精力去讲究美观和艺术性?导致大量火柴盒林立
其次等到后来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又跟不上时代,传统建筑一般在二三层左右,比较矮,当然我们也有塔楼很高,但是现在要盖的却是宽体高大的楼房,与其风格不能很好迅速的融合,另外飞檐斗拱本身是木质结构设计,用钢筋混凝土作这种造型成本非常高,而且也必须的投资。
再次发展起来以后,因一直以追赶西方为标靶,受到西方新型的不成熟的新兴建筑设计思潮影响,错把人家的试探性研究,当做未来趋势。搞了一些没有文化内涵,只追求新颖,别具一格的大工程

Ⅷ 国内有名建筑设计师 ,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大师

戴帆来(DAI FAN) 当代建筑设计大师源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戴帆指认在关于城市规划的设计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从文化总体的整合视角分析神话、经济、艺术、宗教、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方法,在他那里,相互作用的城市文化总体结构是统摄性的

Ⅸ 为什么贝聿铭说他最成功和最失败的建筑都是香山饭店呢

香山饭店设计本身考虑得十分致密,不辜负他付出的心血,确实不愧为最顶峰的优良建筑,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大概是他说施工中许多细节,没有吃透它的本意甚至有违之处是其一,其二大概也是他说他的工程与香山的环境不够协调,没有给香山自然风景增添光彩的遗憾。因此两点让他沮丧。

(9)中国失败的建筑设计扩展阅读

香山饭店设计师图“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表达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建筑设计师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 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这是建筑给人的整体印象。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

总体积约15万立方米,但并没有视觉的庞然,建筑师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漫地生长。这座依偎在香山怀抱的建筑,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香山饭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此地风景自然天成,古木、流泉、碧荫、红叶,这决定了香山饭店以其园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融合在它所处的环境之中。

阅读全文

与中国失败的建筑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