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欧洲中世纪建筑设计师

欧洲中世纪建筑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1-02-25 01:19:53

⑴ 分析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及其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发展过程
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以罗马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和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叶和末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建筑 著名实例有:佛罗伦萨大教堂中央穹窿顶(1420~1434),设计人是F.勃鲁涅列斯基,大穹窿顶首次采用古典建筑形式,打破中世纪天主教教堂的构图手法;佛罗伦萨的育婴院(1421~1424)也是勃鲁涅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府邸(1444~1460),设计人是米开罗佐;佛罗伦萨的鲁奇兰府邸(1446~1451),设计人是L.B.阿尔伯蒂。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建筑 著名实例有:罗马的坦比哀多神堂(1502~1510),设计人D.布拉曼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罗马的法尔尼斯府邸(1515~1546),设计人小桑迦洛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典型实例有维琴察的巴西利卡(1549)和圆厅别墅(1552),两座建筑设计人都是A.帕拉第奥。

代表人物
伯鲁乃列斯基
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
从时间和地点上来看,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算是作为文艺复兴的开端了。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在意大利佛罗伦斯所建的大教堂就没有采用哥特形式,而是看起来很像拜占庭的圣母大教堂,可是却没有采用三角帆拱,而是直接将尖拱放在了一个八角形的墙上。而最后看起来很危险的在顶上面的一个小亭子却起了连接拱的几个部分并且用自重将他们压在一起的作用。另外,这个拱顶是一个木结构的顶,而不是罗马的石或混凝土顶。 而他在Santa Sroce的Franciscan Friary的Closter中,为Pazzi Family所建立的Chapel真正用上了三角帆拱,这次下部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形,而上是一个三角帆拱加圆拱,失传几个世纪的工艺终于复活。从此这种圆顶加上巴西利卡的平面成为了后来几个世纪内的标准。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 伯鲁乃列斯基兼具了一个传统中世纪工匠的角色,真正作为复兴时期建筑师代表的,并且真正将文艺复兴建筑的营造提高到理论高度的是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他的《论建筑》于1485年出版。(这里值得一提的是Gutenberg发明了印刷术,使得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快速。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这本书里面体现了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地角度讨论了建筑的可能性。他提出应该根据欧几里德的数学原理,在圆形,方形等基本集合体制上进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组合以找到建筑中美的黄金分割。他在建设Palazzo Rucellai的过程中 使用了各种柱式,而这些柱子都拥有经过精心推敲的比例。而宫殿的顶部也是独创的深出檐,甚至遮住了屋顶,使得建筑的外观保持完整的方形。
伯拉孟特
(Donato Bramante) 伯拉孟特是将这种唯理主义古代精神推向极致的人,他竭尽所能的推敲每一个建筑比例,从他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of San Pietro)中你可以看到这种被推敲到近乎完美的比例 。而往后的很多公共,宗教建筑,比如圣彼得教堂,巴黎万神庙,甚至白宫都有布拉芒特的影子。 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作品可以说是圣彼得教堂,这个教堂的修建历史超过了一个世纪。而建筑师的名单列出来如同一个文艺复兴的名人录。而这个开端或者说骨架,则是由布拉芒特来完成的。而后陆陆续续有Raphael、Peruzzi、Sangallo the Younger、米开朗基罗、Vignola、Della Porta、Fontana和Maderna。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米开朗基罗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建筑师,而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而正因为这一点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过分纠缠于比例之中的弊端而从一个雕塑家独特的三维视角来提炼建筑。他利用各种手法,比如破坏均衡,或者是利用狭长的走道或者柱廊,来达到一种感动人心的建筑效果,而对于是否符合严格的古典比例却不是很在意。其中用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将普通柱式拔高几倍而得到的。而这种对于古典母题的创造性应用将文艺复兴引入了后期的手法主义。
帕拉第奥
(Palladio) 在维琴察的领袖人物是帕拉第奥。他是一个严肃的古典主义者,对于古典主义的蒸馏使得这位大师的作品总是带有钻石般的纯粹。体现了文艺复兴建筑的数学美感的精确性和那种对于集中式平面的控制力。而进一步看则可以看见在这种严格的美学体系下,作为建筑的主体已经被挤入一个很边缘的角落,建筑在他的手中彻底变成了一个概念的载体。
编辑本段传播北欧
文艺复兴进一步向着Alpen的北方传播。这种传播却并不是很顺利,北方的欧洲文明并没有能够直接接触到古代文明的遗迹,比如雅典卫城或者是罗马城遗迹,而虽然当时印刷术已经发明,可是印刷品始终只是对于建筑的贰维再现,他不可能让建筑师获得临场的建筑感受,而且当时很多的大师都是由外行转入的,比如米开朗基罗。而他们对于建筑的描述很多是纯感受性质的,很难用印刷品来表达。北方的建筑师最多只能依照图解对于当时流行样式来一个照样翻制,至于对于这种文化的理解,又或者对于这种新风格怎么和当地风格进行妥善的协调,除了一些天才建筑师以外就很少能达到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南方建筑进入北方。那就是同时进行的宗教改革。这次改革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欧洲分裂。不同的教宗之间时有战争,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有时候对于南方教廷的反对甚至可以影响到对于南方文化的排斥。
远离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脉的产生导致了北方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他们通常都不是纯粹的文艺复兴式样的,而且也很难找到如同帕拉第奥的那种异常严格的比例和对称关系。不过却由于北方国家的新教特征导致世俗建筑中多样化的风格。而一旦这些风格稳定下来以后又重新成为了历史文脉中的新的母题。这样北方建筑相对南方建筑在文艺复兴的风格演进中便缺少了明确的断代史。

⑵ 中世纪欧洲的建筑和雕像主要有哪些风格

文艺来复兴之前,主要由源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和哥特式风格,在文艺复兴左右,出现了像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和复古主义的罗马风格为主。欧洲建筑主要以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像西班牙的一些南部沿海地区建筑,包括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他们的建筑风格还具有阿拉伯的风格,还有希腊及巴尔干半岛地区,形成了独立的斯拉夫民族的地中海风格。主要来说,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和雕像还是最多的,而且影响也是最广的。仅次于之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

⑶ 欧洲中世纪著名建筑有哪些

1 罗马尼亚德古拉堡
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又叫布朗城堡。1377年始建,1382年建回成。整个城堡俨然答一个严密的战斗堡垒。称堡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四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想围攻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设计。4个角楼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有射击孔。如今的德古拉堡已成为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
2 苏格兰格拉米斯古堡
苏格兰闹鬼最凶的城堡,位于苏格兰的格拉米。1372年修建。兼容法国与苏格兰的建筑风格,诺曼底式的角楼将古典的苏格兰塔楼合围。城堡外有绚烂的意大利花园和荷兰花园,治理精美。
3 爱丁古堡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于苏格兰的精神象征,于1571年修建。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每年八月在此举办的军乐队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⑷ 欧洲中世纪建筑设计的主体风格代表作

科隆大教堂

⑸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及及建筑的历史演进主要成就有哪些

欧洲中世纪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东欧的小教堂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
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格拉尼查茨教堂加洛林修道院西欧中世纪建筑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
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
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包括古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
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兰斯主教堂兰斯主教堂1211-1290年建,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内设有主教座,每个教区只有一所。该教堂以形体匀称、装饰纤巧著称。教堂前后建了百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

亚眠主教堂亚眠主教堂1220-1288年建,中厅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宽约15米,高约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面,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
科隆主教堂始建于1248年,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平面143×84米,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高达150余米,体态硕大,中厅宽12.6米,高46米。教堂内外布满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强。 科隆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夏尔特尔主教堂夏尔特尔主教堂1194-1260年,西面两座塔楼建造时间相差400年,形式也各不相同。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163-1250年,法兰西早期哥特建筑的典型实例,位于巴黎城中。入口西向,前面广场是市民的市集与节日活动中心。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东端有半圆形通廊。中厅很高,是侧廊(高9余米)的三倍半。结构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直径13米)西侧的尖券形窗,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当中高达90米的尖塔与前面的那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巴黎圣母院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时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志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
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比萨主教堂

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威尼斯的总督府威尼斯的总督府威尼斯当时是海上强国,地中海贸易之王。总督府是威尼斯打败尽敌热那亚和土耳其的重大胜利的纪念之物。建于1309年-1424年,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最高约25米,分为二层。第一层券廊,圆柱粗壮有力。最上层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贴成斜方格的席纹图集,没有砌筑感,从而消除了重量感。这一处理方式,虽然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这个立面构图极富独创性,奇光异影,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它们好像是盛妆浓饰的,却又天真纯朴,它们好象是端庄凝重的,却又快活轻俏,似乎时时在变化着它的性格。西班牙的伊斯兰建筑阿尔罕布拉宫8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比利尼斯半岛,并从西亚带来当时先进的建筑物类型,型制和手法,10世纪后,伊斯兰国家分裂,被西班牙天主教徒逐个消灭。但伊斯兰的建筑,由于水平远高于当时西班牙天主教地区的,所以对西班牙建筑保持着很强烈的影响。
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宫殿。它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有一圈3500米长的红石围墙蜿蜒于浓荫之中,沿墙耸立着高高低低的方塔。围墙的大门叫公正门,在南边,君主在这里审理诉讼。宫殿偏于北面,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
建造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西班牙的伊斯兰国家已经十分窘蹙。格兰纳达王国臣服于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偏安一隅,屈辱求存。面临着不可挽回的没落,一种无可奈何的哀愁笼罩着宫廷。这就造成了阿尔罕布拉宫的艺术风格,精致而柔靡,绚丽而忧郁,亲切而惝恍

⑹ 西欧中世纪建筑风格

罗马风与哥特式
西欧自西哥特人占领罗马之后就进入了中世纪,文明直到公元9世纪才重新开始发展。新的建筑风格在此时形成,由于它比较多地模仿了罗马时代的风格,后人称之为“罗马风”(Romanesque),或者译为“似罗马的”风格。

教堂仍然是这时建筑的主要题材。由于在中世纪的西欧曾经有一个“千禧年”(Millennium)传说,说基督将在公元1000年时重新降临。类似的毫无道理的头脑发热我们在2000年也遇见不少。可是时间到了,天堂并没有开启。大家现在终于明白尘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建造教堂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起来。不能再将就了。

这时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厅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种结合。对此我举一个典型的实例:意大利的比萨教堂(Pisa Cathedral,右图,建于公元11-13世纪)。著名的比萨斜塔其实是这座教堂的钟楼,就在它后面。十字式教堂的交叉处仍然有大穹窿,而十字式教堂的翼廊现在变成了厅堂,而且其中一个特别大,和它相对的一翼变成了龛。所以也可以说是原来的厅堂式长出了两个小翼和一个大穹窿。两种样式的结合是明显的(平面图见左)。而之所以说它模仿了罗马时代的建筑,我们可以从正面的拱门看出来。另外,原来的厅堂式教堂都只是梁柱结构,但比萨教堂的整个大厅都是用拱建构的。

为了更好地观察罗马风教堂的内部,我们可以看看另一座典型建筑――建于公元11-12世纪的法国卡昂的St Etienne教堂。值得注意的是拱在这时又有了不小的进步。首先,原来由两个筒拱交叉得到的十字拱现在多了一个兄弟,就是由三个筒拱交叉得到的“六分拱”。在右图中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拱顶处交叉的有六条棱,如果是十字拱的话应该只有四条棱。其次,建筑师们发明了“肋”(Rib),也就是说他们在有意地加强拱交叉处的那六条棱,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加强拱的承重能力,这从右图中可以看得很明显。

罗马风教堂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教堂正面的两旁加上了钟塔。我们可以看看建于12世纪的法国的Angouleme教堂(右图)。其后,钟塔越来越高,简直成了各城市之间的比赛。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St Etienne教堂的正面(左图)。

除了教堂,罗马风时期建筑的另一个主要题材是修道院。修道院的布局基本上和教堂是一样的,只是多了由连续的十字拱或者六分拱组成的四方形的回廊(Cloister)。左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种回廊在有关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在这样的回廊下商量那致命的计划的。

这一时期建筑中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下曾经上演了无数骑士的功勋和恶梦。最初,封建领主们在山头上建立他们的住处,用城墙围起来。里面有作坊、商店,完全是自给自足的。教堂当然也少不了。周围的农民经常会在发生战争时躲进去,后来就渐渐定居在里面或者附近。这样,这些石头城堡就慢慢催生出最初的城市。右图是法国的卡尔卡松城(Carcassonne),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一个城堡演变而成的痕迹。

哥特式(Gothic)建筑的名声一直不好。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建筑结构上,哥特式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在技术和艺术的和谐一致上,哥特式达到了希腊-罗马风格达到的高度。和它相比,罗马风可以说是简单而粗糙的。哥特式在当时确实代表着文明和进步。

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哥特式的精髓在于肋。

这里不能不提法国的St Denis教堂。1134年,闪电引起的大火烧毁了教堂的一部分。教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Suger,1081-1151)开始考虑如何重建它。这位院长是自维特鲁威之后第二位建筑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改建St Denis教堂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天才地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肋的重要性,说是可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敬仰。且让我们先看看经他改建的St Denis教堂中所使用的肋(右图)。

肋明显地比以前复杂了,加固的对象也不只是棱。它现在不仅有承重的功能,还有装饰的意义。装饰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主的殿堂”,这在以前思想禁锢的年代是不可能的。到了后来,肋的复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左图是14世纪英国的格罗切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里的肋。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苏格创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

1144年,在庆祝St Denis教堂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左图是当时建造的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如果说复杂的肋网络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大面积玻璃窗的出现是第二个特点的话,拱形状的改变就是第三个特点。我们前面谈到的所有从真拱中演变出来的结构―― 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内角拱、帆拱,其横截面都是半圆形或者一段圆弧。但是到了苏格手里,拱终于有了尖顶的样式(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右图)。这是分辨哥特式与其之前风格的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都认为尖拱是伊斯兰教因素的影响,因为这在东方是常见的。但苏格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使用尖拱造就了全新的效果。

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这样一来,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个建筑更容易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右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的中厅,建于13世纪,高度为43米。尖拱本身也给人以往上冲的印象。同时,罗马风时期已经开始的钟塔高度竞赛现在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越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其中最高的恐怕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左图),1248年始建,最高的西侧塔楼建成于1880年,高度150米。

有时,高度竞赛并不是由正面的两个钟塔担当的,而是把十字式中心的穹窿往上加高。比如建于14世纪初的弗赖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右图),高度为116米。

现在要提到的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Paris,左图)。很多哥特式教堂的特征都在它身上汇聚起来了。有一点要指出:它的钟塔不是尖顶的,而是平顶的。这种钟塔在法国很流行。从外面我们就能看见巨大的玻璃窗和尖拱,而哥特式的第四个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门上。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 一层的墙承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右图为巴黎圣母院的后门),并雕刻上圣徒的像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所谓“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原来的扶壁都是实心的墙,这时出现的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是有名的(左图)。

和马赛克给拜占庭建筑打上烙印一样,哥特式建筑也有其特有的装饰艺术――外形酷似尖拱的各种各样的窗棂(Tracery)。“Decorate”的原意就是指窗棂上的花样。有时这些花样之复杂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个落后的中世纪的作品。不过,可以想见的是象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这样的经院哲学家,就是在这样精密细致的窗下构思那些精密细致的哲学的。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哥特式建筑中和圣母院齐名的精品――建于13世纪的法国兰斯大教堂(Rheims Cathedral),这里是历代法国国王加冕的地方。哥特式的各种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浓墨重彩式的表达。外表粗重,像骷髅堆积起来的石头建筑(巴黎圣母院曾经让马克思感到压抑),走进去才发现一切似乎都高不可攀、轻灵浮动,好象随时要拔地而起、飞上天去的样子。

另外,一些建筑史上有名的著作大家也可以找来看看,但是要注意其观点和视角并非一点问题没有。有中译本的我写在下面:

维特鲁威(古罗马)的《建筑十书》;

勒·柯布西耶(法)的《走向新建筑》;

罗伯特·文丘里(美)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查尔斯·詹克斯(英)的《后现代建筑语言》;

汤姆·伍尔夫(美)的《从包豪斯到现在》。

⑺ 欧洲中世纪没有混凝土,那么他们是怎么建造出哥特式建筑的呢

混泥土肯定是不行,就算现代也一样,因为要配合钢筋才能用吧。当时基本都回是石头雕刻,广州还有一个答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头是从香港那边运过去的。1863经历25年建成,法国人设计半途回家,客家人监工完成的。
哥特式教堂和希腊罗马建筑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把承重的点改变了,古罗马建筑主要承重是墙壁,所以没办法建得太高,哥特式把古罗马建筑的承重都转移柱子上、利用拱形、飞扶壁等结构把承重转移到柱子上,这样不只可以盖得高,而且窗户的门都很大很多,再加上玻璃的出现就更完美了。

⑻ 中世纪建筑规划的特色是什么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按规划建造,但也有一写理想的规划模版式,如以城市防御为权出发点的斯卡莫奇模式。
这一时期封建领主成长起来,需要防御外来入侵者,导致城堡式建筑盛行。教会领袖的巨邸富丽堂皇,于教会争荣。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堡墙的周围建起了许多较小的民居。
维也纳建筑师卡美洛西特关于中世纪城市景观的描述——小桥、流水、尖塔的意境,对城市规划有一定影响。他的著作《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是较早的、较有影响的城市设计论著。参考资料: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理论》

⑼ 欧洲中世纪著名建筑有那些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专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属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圣莫特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⑽ 欧洲中世纪的设计四种设计风格

(一)巴西里卡式(1)平面图是长方形;(2)山字形木质屋顶;(3)它的主要部分是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水平窗户照明。(4)祭坛在东,出口在西。(二)拜占庭式拜占廷原本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从此拜占廷美术进入极为繁荣的时期。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1) 纵向的长方形中厅+连续的圆形穹顶(2) 装饰着大量的马赛克镶嵌画重点介绍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土尔其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廷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分别从结构、采光和装饰三个角度讲解圣索菲亚教堂是如何营造宗教氛围。特点一、结构的比例之美,中厅之上一个巨大的象征着天国的穹顶,(直径33米)把空间变得非常开阔通透,创造了当时最大的跨度,但是开阔的中厅没有一根柱子顶天立地,阻隔视线,中央穹顶之下,中厅的两端又是两个半圆穹顶,在半个穹顶之下又造了三个小一些的穹顶,是一个连续穹顶结构。因此,它具有一种精妙的比例之美。特点二、空间的流动与渗透还要归功于圣索菲亚教堂的采光设置。在中央穹顶靠近支撑点的高度上开了一圈窗户,一共有40个,这些窗户使天光从人们的头顶倾泻下来,仿佛是光的瀑布,而巨大穹顶与墙连接的部分却被辉煌的天光模糊了,仿佛这圆顶没有支撑,别无依傍,云彩一样漂浮在人们头上(人们所向往的天国)——又是不可思议的匠心,神圣的智慧!而数量繁多的穹顶结构也为窗户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南北两面半圆形墙面有两排窗户,底下有7个,上面有5个,而东西两端的半个穹顶和套在他们里面的三个小穹顶上都开了5个窗户,它们和中央圆顶的光线交相辉映,让幽深的教堂内部充满了梦幻般的气氛,让人倘恍沉迷,不知今夕何夕。特点三、教堂内部,圆顶和壁面上装饰着大量彩色马赛克镶嵌画。(马赛克镶嵌画也是拜占廷建筑的特色,全世界精美的镶嵌画都在拜占廷内)。早年,圆顶穹窿镀满了纯金,当阳光从穹窿的天窗射进,整个大厅阳光灿烂金碧辉煌,神秘豪华的气氛显得更为强烈。走到圆顶下宽敞的空间,使人们产生身在天界的幻觉。当时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斯曾描述走进教堂时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一个百花盛开的花园,欣赏着紫、绿、红和闪着白光的绚丽花朵。一个人到这里祈祷时,立即就会相信这不是人力,也不是艺术,而是上帝的恩惠造成的奇迹。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的离上帝不远了……”这是一种身在天国的感觉,是一种荣耀、一种幸福。十五世纪土尔其人灭亡了拜占廷帝国后,侵占了教堂,将其改为清真寺。他们在教堂外盖了四个尖尖的高塔,增添了整个建筑的秀丽之气。(3)(中后期)纵向的长方形转变为希腊十字平面(等臂十字架)在外观上五个穹顶呈现一簇。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这种带若干个圆顶的几乎成了拜占廷全帝国的标准教堂形制,并发展出无数的变体。拜占廷建筑对伊斯兰教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穹顶成为教堂体形构图的重要因素。若干教堂图片展示(三)罗马式教堂(11-12世纪)1、 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简单介绍)2、 罗马式教堂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罗马式建筑风格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券拱结构,构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顶和肋状拱顶。(2) 外部造型:教堂墙壁厚实坚固、只开很小的窗,而且离地面很高,门与窗采用半圆的券拱结构。高耸的塔楼(塔是罗马式建筑的标志)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两厅交叉处一般还有高大的穹隆顶。(3) 内部装饰: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内容)作装饰教堂欣赏,感受罗马式教堂的外部造型以及内部宗教气氛:比萨大教堂(构图手法、装饰)(法国)圣佛伊教堂 最早的罗马式教堂总结:罗马式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肃穆感和压迫感。教堂内部光线幽暗,门廊和柱头装饰雕刻的宗教内容更加强了阴郁和神秘的气氛(四)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是基督教全盛期的产物,可说是教堂艺术的登峰造极。“哥特式教堂”名称的由来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筒状拱顶结构使得教堂显得凝重而单调,欧洲建筑师为了创造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在结构上进行了革新,教堂在高度、内部空间和采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结构:肋拱+尖状拱+飞券由于结构上的改进,致使教堂内部空间发生变化。中殿越来越高。人们的视线被引向天空。这些结构本身又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无须采用任何装饰雕刻,结构本身就是装饰。内部装饰:大量地使用彩色玻璃窗作装饰。浮雕少,而且从墙壁中走出。彩色玻璃是一种半透明的绘画,阳光从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上透射进来,是室内的空间处于一种开放和封闭之间。它使室内的光线朦胧又绚丽多彩。使教堂更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气氛。玻璃窗的颜色以蓝色和红色为主,阳光穿透玻璃窗两种颜色交融成紫色光,紫色是上帝的颜色,他高贵、神秘、忧郁,当教堂被这光笼罩时,人们会感觉上帝降临了,上帝无所不在。就像神学家所说的,“上帝没有形象,他无限大,也无限小,无限美好。他能充盈整个宇宙,也能充满一滴露水、一个针孔”。“当一个人站在巨大的彩色花窗下(体验),被光线和颜色穿透、溶解,仿佛露之滴与水、尘之落于土、云之散于天、星之堕于海,一种彻底的回归与安顿”。外部造型:高、尖、直高、尖、直使哥特式建筑具有很强的向上动势,并引导人的心灵飞向天国,体现弃绝尘寰的宗教情绪。

阅读全文

与欧洲中世纪建筑设计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