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防范材料采购风险
一、采购风险 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群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采购人员工作失误或和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 ( 一 ) 企业采购的风险分析 1.企业采购外因型风险 (1 )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 (2)价格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二是当企业采购认为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3)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中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在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4)技术进步风险。一是企业的制造产品由于社会技术进步引起贬值、无形损耗甚至被淘汰,原有己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采购物资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计算机新型机不断出现,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计算机设备,但因信息技术发展,所采购的设备已经被淘汰或使用效率低下。 (5)合同欺诈风险。合同欺诈风险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假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 ②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 ③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牟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 ④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性及造损失。 2.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 (1)计划风险 (2)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君子 协定;鉴证、公证合同比例过低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 惠,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牺牲企业 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3)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动等。 (4)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 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价格风险。 (5)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主要体现为责任风险。例如,合同签约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谋取私利。 ( 二 ) 企业降低采购风险的关键 企业要降低质量、交期、价格、售后服务、财务等方面的采购风险,最关键是要做好以下 几项工作: 1.供应商的初步考察阶段 2.产品认证及商务阶段 对所需的产品质量、产量、用户的情况、价格、付款期、售后服务等进行逐一测试或交流。 3.小批量认证阶段 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交货期等方面的认证。 4.大批量采购阶段 根据合作情况,逐步加大采购的力度。 5.对供应商进行年度评价 对合作很好的供应商,邀请他们到公司交流明年的工作打算。
Ⅱ 全球化对建筑行业风险与机会并存,讨论全球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从战略管理来分析)
全球化经济危机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在于与世界的沟通和联动。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业正是缺乏这种沟通和交流。我想,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建筑学会应该首先把行业内人士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放在战略的位置上。
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奥运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建设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案例,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跨国和国际化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或者个人将会在竞争中更加关注建筑的成本和投资效益、关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关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这对整个建筑业发展本身是有帮助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增加和建立这个沟通和交流,对于行业的人和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举一个例子,香港和大陆的承包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自的优势和弱势非常明显。香港的承包商在国际化观念、招投标的能力、索赔的能力、合同管理的能力,具备了长期在国际市场竞争和磨练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国内承包商缺乏的。对于内地而言,我们则具备更加优良的技术优势、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优劣互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会如鱼得水。
对于目前这场金融行业的危机而言,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建筑行业。当然,危机当前有“危”也有“机”,现在包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在内的一些建筑企业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开始和我们内地的一些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在金融危机这种大背景下,我相信他们比我们更想寻找机会,同样,我们的机会也随之产生了。
我们国内的建筑企业更要通过这样一个会去提高自己。从国际惯例来看,金融危机是具有时间界定的,就是数学结构上的抛物线,有波峰就有波谷,当然不会有永远的危机。国际建筑企业或个人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个时间内进行学习和调整。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在这段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企业的结构和管理,当风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应对和承受更大的危机和灾难,所以说,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金融危机的来临预示着原有的结构和模式将发生改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过去原有的融投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必然受到冲击,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也必然因此而发生变化。在技术方面而言,新的建筑技术、管理技术也会应运而生,比如说,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风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在这个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从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是减少产能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用也是拉紧闸口。但是目前,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在这个期间进行充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管理的创新提高,技术投入和资金使用不降反升。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危机爆发后,的确某些地区、某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和人是具备资金实力的,并且他们还在进行着投资和发展经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把二者有机联动起来,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寻找和提供一个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机会。
有一些地区机构和个人是具备这种经济实力的。当然他们不会选择把钱放在口袋里,一定会投入到市场中去。问题是,什么时候投、选择哪个市场投是个关键。危机形势下,信心是最重要的。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全世界都是机会,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要选择在全球市场最好的地方投入这笔钱。我相信,目前很多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明确说明我们的机会正在一步步靠近。
我们的企业要去寻找和挖掘这些机会,关注市场的运动轨迹和资金流动方向,在危机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当机会来的时候才能具备把握机遇和财富的实力和能力。其实,我们鼓励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事实上不仅我们对外国承包商和外国市场不够了解,外国承包商和市场对我们更不了解。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企业没有信心“走出去”。
虽然从政府和行业角度而言,各种政策和信息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但是鉴于国内市场本身的体量优越性,中国建筑业天生不具备海外生存的紧迫感和欲望,大概4000多万的中国建筑企业因此也缠绵于中国这个市场里面。
然而,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将更容易面临危机。这次危机的到来,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国际市场没有打算的企业不会走的长远,那些坚持“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会体会到危机到来后,海外市场为自己增加的生存空间,平台和机遇是留给这些企业的。
Ⅲ 国际采购的风险有哪些
由于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及一些人为的因素,采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有采购计划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管理不当或不科学导致了采购进度、采购目标、采购质量、采购运输等受到影响,在采购过程中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牛鞭效应”引起了采购计划与实际市场需求量的偏差。采购存量风险,这种风险有三种情况:存量不足、存量过剩、价格波动都将发生存量风险。企业“零库存”策略可能因供应商供货时间不及时或是采购数量出现偏差,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的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物资采购过多,造成积压,其中多数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无形损耗,使企业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结果很快价格下跌,引起价格风险。价格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通货膨胀、国际汇率的变动等引起的。
Ⅳ 简述国外工程特点及国外工程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特点:要求高,工期紧,利润相对较高。
风险:1. 工期,主要是人力问题、运输时间长(海运)等。 2. 质量,不同国家相关标准不同,很多高于中国标准,因此如何确保质量符合要求需要相应的投入。3.汇率,合同额、相关材料价格都与汇率变化有关。
Ⅳ 建筑工程材料采购涉及到哪些法律法规
正确答案为:A 《建筑法》第二十五条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发包单位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Ⅵ 国际市场运作中,建筑公司是否认为海外建筑项目的风险比国内建筑项目大
当然,首先是政策风险;其次是人力风险,国内的工程师或者工人由公司担保到国外,有些就不回来了,对公司损失也很大;还有就是资金风险。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海外的项目很多都不是一级承包商,都是通过总承包商再分包项目的,这样利润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