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两个人同时办的社保,交的钱一样多但领取工资却有偏差,请问是怎么回事
可能这还跟工龄长短有关系,工龄长的要比工龄短的工资高。
B. 社保交多交少有什么关系
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社保缴费基数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专费基数。
(1)职工工资属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
(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3)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
这里以养老保险举例:
1、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退休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基数的高低、缴费年限的长短等等,并和上述因素成正比。
基本公式:基本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个人账户本息和÷120+调整系数,各地实际计发公式会有差别,以当地政策为准。调整参数:根据缴费年限长短、初始工作时间、当地政策特别规定。
2、总之,养老保险是遵循“多缴费多领取”的原则,没特殊情况,建议正常缴费至退休年龄。
C. 工资比同事高很多,怎么公司交社保别同时少,违法吗
您好,社保有的公司是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的,有的公司是按照工资比例缴纳的,同一公司账户不会有不同标准,建议核实清楚
D. 每个月工资里扣交社保,多交还好是少交好
对于社保这样的问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金额。多交少交对于一个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且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社保缴费标准,都是有固定的金额。所以说如果自己想要多交,不一定会到得到允许,因为对于这样的社保缴费都是有标准的。
如果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就算想着多交一点社保,也会因为经济的问题而所限制。每个地方缴费的标准都是按照当地的经济收入来判定的,其实很多人就算有心想多交一点社保,也会因为自己经济收入不足,打消这个念头。对于社保的缴纳,还是按照当地的缴费标准去缴比较好。对于社保的缴纳标准,都是有关部门算好的。他会根据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并且按照以后的消费标准来判定。
E. 工资一定五险一金扣得多好还是少好
不好,这说明社保缴费基数一直没调整,都是按1000来算的,应该是比较低的,如果低于工资水平,可以向公司提出来,要求提高缴费基数,否则,可以向社保中心举报。
缴费基数是按个人工资水平(在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0%—60%范围)来确定,超过或低于当地社平工资300%或60%的,按社平工资的300%或60%确定。
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基数不同,各人的缴费金额自然也不同。社保缴费比例一般如下
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医疗保险:单位8%,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2%,个人1%;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各在1%左右,个人不需要缴纳。单位所缴比例,各地区略有差别,以当地规定为准。
(5)工资拿的多社保交得少扩展阅读:
国家尝试下调五险一金在工资缴纳比例。
李克强表示,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也提出来可以考虑适当地调整“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事高度重视,国务院去年就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实际上已经下调了它的缴存比例。
当然,“五险一金”从总体上看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各地情况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是可以做的。总的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5)工资拿的多社保交得少扩展阅读来源:人民网-李克强:“五险一金”总体上有适当调整的空间
F. 工资越高,交的社保越多,以后退休金越高吗
工资越高不一定交的社保就越多,需要看公司缴纳的社保档次是多少。有的公司为了少交可能会选择低档次的。社保缴纳时间越长,金额越多,退休以后领到的养老金越多。
G. 打工时是自己交社保多拿工资好,还是单位交社保少拿工资好
当然是单位交纳社保好,因为自己交社保最多交两种保险,单位可以交五险,失业,工伤等都会有的障,自己交就不可以了。再说一般是不允许把社保的费用发给个人的。
H. 现在都是社保卡,为什么还是有的人交得多有的人交得少呢
因为缴费来基数有不同的档位。自
公司为了给员工按照最低缴费基数来缴纳社保,都会选择将员工的工资申报成最低的社保缴费基数。这是因为社保的缴费基数与工资之间有一个对比值。
如果工资标准高于最低社平工资,则按照工资标准来作为缴费基数;
如果工资标准低于最低社平工资,则按照最低社平工资来作为缴费基数。
例如某地社平工资50000元/年,最低月缴费基数按照60%计算,则为50000/12*60%=2500元,因此在申报时将员工工资基数统一记为2500元。
因此公司为了省钱会选择最低缴费基数。本身是不合法的,但是目前社保局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除非去劳动仲裁委员会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