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传统上我们认为捐赠就是做好事,道德高尚,但我觉得捐赠的背后其实是捐赠人一种财富观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合法财富捐赠给陌生人?从使用我们合法财富的角度来说,捐赠10元与用10元来购买一个雪糕,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一种花钱方式。
但哪种花钱方式才是对我们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能提高我们的愉悦度或者说幸福指数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我们如果把钱只是花在满足自己的生理或者物质需要上,收获的边际效益也将会越来越低。
记得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把钱花到别人身上的比花到自己身上的更容易感到幸福,不论是请别人吃饭还是捐赠出去,都会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捐赠的意义是什么?
02公益组织账单透明,就能获得信任了吗?
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国公益慈善最重要的症结是什么?其实是老百姓不关心,不关注,经常是公益界的负面被大规模的关注到了,最后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公益组织都不值得信任。
经常有观点说,公众之所以不捐款给公益组织,是因为他们不够透明,于是公益组织争相“祼晒”账单。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乱开药方乱吃药。
公众不捐赠是因为缺乏信任,但如何建立信任?首先要公益组织要和公众建立连接。如果没有建立连接,晒账单也不会有人关注。所以,我认为建立信任关系的核心是首先让公众参与进来,只有参与才能最终改变他们对公益慈善的看法,而不是仅仅去做一份专业的财务报告。
捐赠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公益组织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和公众互动,让它真正能够关注你在做什么,参与到你的行动中去,最终才能带来他们对公益认识的改变,才能完成社会信任的重建,以及我们财富观和生活方式的重建。
如果没有连接和参与,公益组织再怎么讲如何透明其实作用都不大,因为公益一直以来是缺乏关注,几乎没有人去看你的报表,听到你的声音。
03 捐赠和穿衣吃饭一样,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曾经问夏威夷联合劝募的负责人,你们是如何给捐赠人反馈的?他说,上我们的网站看我们的财务报告。我说那普通公众为啥要给你们捐钱?我印象中他被这个问题问住了,停顿了好一会,然后回答说,如果捐赠人自己去找那些公益组织,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公益筹款机构,他们把钱交给我们,我们会最有效率地找到最符合他们捐赠期望的公益组织。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把钱捐给我们,可以捐给其他的组织,但我相信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
在他的回答中,我认为隐含一个假设,即他们认为,大家捐钱出来做公益是当然之意,需要考虑的只是要捐给哪个公益组织。美国很多家庭在做财务支出计划的时候会做公益捐赠支出计划。这就好比你总要吃饭,不来我的饭店,就会去别的饭店,但不管在哪儿吃饭,你总要付费的,这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我认为,捐赠的背后本质上是一种财富观,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建立正确的财富观,认为财富就是用于满足个人的生理为核心的需求,没有学会如何用我们可以支配的有限的财富去做我们觉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我们就会觉得捐赠和花钱吃饭、买衣服不一样,会把捐赠者树立为道德多么高尚、多么无私的人。这样某种意义上实际提升了捐赠者的门槛,把捐赠者绑上了道德的枷锁,其实不利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