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几个问题
保障性住房 算是稳定的住房吧
~自己房子都算吧~
B. 什么是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广义地说,“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们是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场配置住房资源,并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买房子住,也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靠市场化竞争、自主分散决策来获取住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住房保障制度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第一,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个制度包括雇主与雇员共同缴付、对公积金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在购房时除个人账户累积部分外还可利用公积金贷款购房、以及公积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几个组成部分。
第二,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半市场化方式的保障制度。政府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或提供土地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房”,应当在档次、面积以及购房者收入水平上有一定限制。在完善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中,政府应当对每年住房开工面积中必须包括多大比例的经济适用房作出强制性规定。
第三,针对困难群体的非市场化保障方式。经济适用房毕竟还是让购房者去“买”。对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有些困难群体,可以建立政府贴息的制度。例如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个水平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由政府补贴贷款利息。对于贴息也买不起的群众,可以由政府提供廉租房。
第四,针对特困群体的救济方式。最后还有少量特困群体,他们连廉租房的租金也付不起。这就需要有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具体办法就是对特困家庭采取政府提供贴租的方式。
上述这四个方面只是就一般性住房保障而言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从具体国情出发,住房保障制度还需要有针对特殊性问题的特殊政策。例如,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拆迁造成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居住地远离核心市区,“有了房却坐不起车”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城中村”问题;老工业基地等社会失业率较高、住房改善速度明显滞后地区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尽快完善的方面。有必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还只能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
此外,即便我们的社会富裕程度提高了,政策也不能鼓励奢侈性的住房消费。节约资源是公共利益。这个公共利益包括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包括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
C. 为什么说住房保障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重要问题
其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意义大。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特别是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预期通胀压力过大的时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有利于控制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可以说,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是抑制高房价、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内容。老百姓住“蜗居”、当“房奴”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因保障性住房建设意义如此重大,中央领导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显得特别重视,从战略高度部署和推进这项工作。
其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重。与商品房相比,我国保障性,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月24日举行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国共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这意昧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快车道”。面对这些既定的目标,各地纷纷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但关键要落到实处,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设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步跑”,不能让责任书成为一纸空文,不能让政府的承诺成为开出的一张“空头支
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央领导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调研指导的力度,意在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位,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其三,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多。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出台的一项惠民政策,它的实施能够为一部分有住房困难的居民解决一定的困难,但它的实施还存在很多困难。可以说,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主要面临的两大瓶颈,就是钱从哪里出、
地从哪里出?为确保这一任务落实到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超过1000亿元。但更多的还要靠政府想办法、出良策、攻难关。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总认为困难多、难度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等观望”的思想,雷声大雨点小,进展不力、落实不到位。正因如此,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臵,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证用地供应,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帮助更多中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乐业。下大气力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从总书记提出“两项重大工程”到总理强调“三个坚定不移”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负责地担负起职责,抓紧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真正把办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需要保障的家庭。
D. 保障性住房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对策
如果不是一次性付款,买家还需要到银行做按揭贷款。去银行做贷款版申请需要买卖双权方到场,要带上身份证原件、收入证明、买卖合同。申请贷款时直接找到银行的客户经理,说要做房产按揭,他就会帮忙处理。一般来说当天就能够确批复。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贷款额度不能达到预期的情况,像评估价高的银行需要再评估,一般会延长二三个工作日。不过在办理按揭前,买方需要自己心里有个数,如果房产楼龄较新,例如是在2000年以后入伙,因为评估价比较高,贷款一般可以贷到八成。如果是在2000年以前的房子,那么贷款一般只能做到六七成。至于定金、首期款的银行监管,也可以在申请按揭时同时办理,免得来回跑腿。
至于银行的选择,中介人员推荐说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额度会较宽松,而且办事效率会高一些。至于利率是否能下浮,每家银行执行的政策基本一致,所以并不需要更多考虑。
E. 保障性住房问题
问题问的给力,大力支持你的做法,希望在你的提问之下,能够有效的引起有关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
F. 保障性住房能根本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吗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已经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可见国家推行的保障性住房,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缓冲商品房价格虚高带来的社会压力。但由于管理制度的楼同导致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偏离了它的初衷,反而导致社会压力的加重。这是因为管理制度的漏洞所造成,而非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问题。 保障性住房政策并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是对快速发展的住房市场的一种有益的调节措施,可以起到平衡市场,调节价格的良好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保障房是无法彻底解决住房问题的!
G. 为了解决城市贫困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
随着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不断扩 大,城市各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出现了较大分化。城市贫困人群难以从商品房市场中获得住房,需要通过保障性住房来满足其住房需求。由于,城市贫困群体在城市 生活中存在着多方位的劣势。并且,因住房既是城市活动的基础性空间物品,又是与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商品。为充分发挥保障性 住房的效用,本文从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的分析入手,并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与城市贫困问题和城市住房市场两方面的关联性,提出城市贫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 以及城市规划对保障性住房策略的作用。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显示:保障性住房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迁、住房市场的完善、房地产业的发展等等有着紧密联系、相 互制约的复杂作用链;制定合理的城市贫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需要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考察城市贫困人口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需求,以及住房市场发展 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关系。 城市贫困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关系的研究显示:服务于城市贫困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应基于空间社会分工的标准;产业结构调整对保障性住房空间需求将产生联 动性影响;只有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才能确定保障性住房的真正需求总量;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解决城市贫困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住房市场与保障性住房关系的研究显示:保障性住房应是整个住房市场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住房市场的发展健康与否,从生产到分配的全过程都会对保障性 住房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保障性住房对于住房市场的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完善我国住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则需要:明确我国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所在;对市场 化的分配机制进行控制;制定基于空间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再分配机制。 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策略的集合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将保障性住房作为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的调控资源;明确房地产产业发展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比例,完 善住房市场体系;依据产业结构类型制定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和分配原则;形成以土地混合利用和TOD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最后,保障性住房策略的实施需要在以各个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城市规划在空间和空间行为中予以整合、控制和协调。根据我国规划体系的实质 内涵和控制方式,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的策略集合对接到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需要跨越几个层级。主要对接的规划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细规划、住房建设规划。
H.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问题
2013年10月,住房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侧影。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四个关系的提出,对于解决住房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保障性住房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虽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虽然中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说,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计划。然而频频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缘由,申请门槛偏高、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随着各地适时调整申请门槛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空置率较高的问题虽可改变,但选址偏远、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的现象却难以在短期内改观。 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有可能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居住隔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居住隔离是指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财富差异等原因,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居住在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进而产生隔离,甚至演化为歧视和敌对。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于建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最终诱发和加剧了居住隔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关注。
I. 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这个需要看之前申请的房子有没有下来,如果房子签了购房合同,付了房款的,就不可以再次申请了,因为每个人一生只能申请一次。如果房子没下来就可以做变更,可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