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住房建设 > 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聚焦宣传中央在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

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聚焦宣传中央在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

发布时间:2021-02-14 14:39:47

⑴ 2010年政府工作报 告指出,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等群众

国家要履行政治 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专;(3分)履行经属济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3分);履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实现教育公平;(3分)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3分)

⑵ 什么叫社会保障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说明这些问题确实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的满足程度与改善程度,直接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同时也揭示出人民的生活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而社会氛围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即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生计问题,还越来越关注其他群体的民生问题。因此,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既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务实生活、持续向好的追求与心愿,也表明了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以民生为本并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发展升级的新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使命便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充分表明了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步入更加理性、健康、文明发展的轨道。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只有真正落实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上,才能得到全面而具体的体现。
中外历史发展及现实都证明,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不是谁领导,即使有短时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计好坏一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因此,民生之重,堪称重于泰山。
现阶段人们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还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许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应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解决好民生问题应当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责任应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只有将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作为政府的核心使命与根本职责所系,才能真正切实保障好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国家沿着持续、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民生问题的发展与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
民生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因为人民对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发展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在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后,必定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其成因就越复杂,而解决起来也就越是需要政治智慧。
综上所述,政府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方面任重而道远。
三、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它是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说它是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因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说它是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及一些其它项目构成。一个就是面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二个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三个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外,还有慈善事业、企业年金等等补充保障。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⑶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点,谈一谈民生问题(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的解决路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教育机会不公平、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等。怎样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命题。
要切实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无小事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⑷ 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以民生中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环保等问题之一做切入点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农村土地体制改革不仅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而且也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明确了根本依据,维护了新时期农民的权益。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流转模式;土地利用效率
1.引言
从土改分田到户到农村合作社,从人民公社土地集体所有,再到七十年代末实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从分到合再到分的几个阶段。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又是二十几个年头。这种一家一户几亩田的均田制经营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已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实行土地流转是使农户生活更好的必然趋势,流转不仅有助于规模经营,而且能够解放农村过剩劳动力。
2.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2.1 转包
转包转让是指部分农民把土地使用权转包(或租赁)别人,不改变原承包关系;转让则是把承包权让给别人,改变了原承包关系。这种转包和转让是最原始最普遍的流转方式,相当一部分仅有口头协议,时间不固定,权责不分明,容易产生纠纷。其特点是流转对象是本集体组织成员,可以对全部土地承包使用权进行流转,也可进行部分流转。
2.2 出租
出租是指土地承包人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承租人并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行为。出租后任由承包人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其优点在于利益分配较为公平,通过人才、技术、信息的整合,能够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土地荒芜,但由于承租人要支付较高的租金,从而削弱其对土地的的投入,容易导致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另外,一些农村集体通过与农户协商,将农户承包土地租赁过来,再反租给农业企业或其他经营者,通过转租从中谋利,这种“反租倒包”与出租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不可混为一谈。
2.3互换
互换是土地承包人为了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和扩大耕种规模需要,单个或多个承包户主动将自己承包土地使用权与其他相关农户以对等或约定差额数量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换,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这种流转方式利益分配是纯粹的讨价还价交易过程,比较公平,而且农民基本上不承担交易风险,其弊端在于不利于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2.4入股
入股是指在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土地承包人以土地承包使用权为股权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或以土地承包使用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入股农民作为企业的股东,可参与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按股分红,与企业共担风险。入股的优点实在不改变承包使用权的基础上,改变了单家独户耕种的局面,实现土地资本集约化,规模经营化。其缺点是风险较高吗,一旦企业效益不好或破产,农民利益将受到较大损失。
2.5抵押
抵押是指土地承包人以自己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的行为抵押具有一定的个人风险,如果农户不能按期还贷,所抵押的土地将由农村信用社接管并进行经营,直至贷款还完。目前,我国对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采取严格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农村土地是我国农业人口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抵押过程可能造成农民失去生存之本,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3.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3.1流转数量和规模逐步增长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在较长时期内流转的规模是稳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近几年呈加快趋势,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6372万亩,比2006年增长14.8%,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2%。特别是2008年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截至8月底统计,各地上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到1.06亿亩,比上年增长66%;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3.2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
2007年各类流转形式占总流转面积的比重为:转包和出租占78%;转让占8.3%;入股占3.8%;互换占4.5%;其他形式占5.4%。2003-2007年,转包和出租形式所占比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
3.3流转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在农户之间流转的基础上,近些年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入农业经营,参与流转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据调查县统计,目前农村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占流转总面积63.9%,受让方为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占36.1%。
3.4流转规模与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变化密切相关
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88%、4.77%和5 . 3 3%;其中东部地区有5 0%的省(直辖市)流转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个省(直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流转比重较高,如重庆市和四川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其农村劳动力总数4 8 . 8%和4 4 . 6 % , 其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5%)15.3和11.1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2倍和1.23倍。
从目前流转情况看,总体健康平稳。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流转呈逐步发展趋势。但受农村人口大量稳定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农村还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流转市场的培育、规模经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世以后,国外农产品将对国内市场形成更大的冲击。据专家测算,按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条件,经济作物耕作规模不能低于170亩,粮食作物耕作规模不能低于300亩,这样才能与国外农产品抗衡。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全国人均耕地仅1.5亩。随着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和城市增容,人均耕地还在呈下降之势,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挖掘土地耕种潜力,势在必行。
4.1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主角当然是农民。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干部的积极性高于农民,因为土地流转后相对集中,税费收取较容易,且能显示出政绩;对农民而言,尽管有土地流转的意愿,但流转出去很少收益,流转进来效益不多,因此积极性不高。调查表上显示土地流转大有市场,但实际参与流转的不到 15%,是农民积极性不高的具体表现。
4. 2流转的程序不太规范
据调查,已流转土地的60%是农民私下进行的交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书面协议,有的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条款不全面,措辞不严密,权、责、利不分明,容易产生纠纷;集体组织将抛荒地承包出去,虽然有合同,但没办正式的权证,缺少法律依据,原承包人随时可能找麻烦;另外,农民自发的转让,往往是插花田,东一块,西一块,不利于规模经营。
4.3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行为,应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不能人为的定规模定速度。但有些地方领导,为了达到一定效果,为眼前利益所驱动,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促使土地流转,结果好心办坏事,引起干群之间的矛盾,伤害了农民利益,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5.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措施
5.1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
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5.2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5.3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
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5.4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
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5.5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
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

6参考文献
1. 韦云凤 基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关于关系富川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报告。农村经济、2009、(8):35-38.
2. 李学军、李飞,嘉兴模式:平衡的魅力。中国土地。2010(1):38-40
3. 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5.(12):49-52
4. 法律快车,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0.11.18

⑸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

坚持科学发展观,抄坚持以经济袭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5)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聚焦宣传中央在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扩展阅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⑹ 住房、物价、收入、医疗、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备受百姓关注。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聚焦宣传中央在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