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易地扶贫搬迁的五个体系指的是什么
为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
以贵州省为例,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
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1)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验收表扩展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规定:
1、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取得用于建设安置住房的土地,免征契税、印花税。对安置住房建设和分配过程中应由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缴纳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安置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㈡ 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1、异地扶贫搬迁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
(2)本人愿意搬迁的;
(3)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迁出地区域划定标准,划定区域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通过就地就近帮扶促进生产或就业仍无法让农户脱贫的区域,重点是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贫困村;
(2)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石漠化重度或中度的地区;
(3)地震活跃带、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
(4)易渍易涝湖区低洼区;
(5)属于县域内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等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不宜开发的区域;
(6)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发展,并且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高于易地扶贫搬迁成本的区域;
(7)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特别重且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户和D级危房存量大的行政村;
(8)县域内其他需要搬迁的区域。
(2)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验收表扩展阅读
(一)资金筹措渠道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5大块,即中央预算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长期信贷资金和贫困户自筹资金,省按大约6万元/人预算标准拨付给各县。
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7000元/人,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人,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人,长期信贷资金人均不超过35000元。农户自筹资金原则上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0000元,对于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免交。
(二)资金使用原则
县级人民政府可统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在充分保障贫困人口基本住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项目资金如有结余,允许调剂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还本付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
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为800元/m2,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建设的差异化补助标准。
(三)资金管理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业务应与其他业务物理隔离、独立封闭运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征地拆迁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自筹及整合其他资金解决,不得从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列支。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的工作经费由当地政府配套解决,严禁从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列支。
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长期政策性贷款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等应分别建立台账,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㈢ 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一、根据《细则》第二章第五条有关规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已被录入国务院扶贫开发和四川省“六有”信息平台“五个一批”中“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具体指生存在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设施配套艰难区、工程移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二、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建房标准:
根据《细则》第四章第十一条有关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
三、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 :
根据《细则》第五章第十九条第1款有关规定,中心村(聚居点)、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实现安置或村内分散建房安置的,可人均补助2.5万元;在集镇购房安置的,可人均补助3万元;在县城(含市中心城区)购房安置的,可人均补助3.5万元;投亲靠友不新建(购)房的可人均补助1.75万元;
(3)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验收表扩展阅读
异地搬迁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异地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近1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异地搬迁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反贫困中的制度优势。
异地搬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十三五”期间,每个迁移人口计划投入6万元以上,这需要政府具有广泛动员扶贫资源的能力;
异地搬迁涉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统一行动,特别是许多迁入地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扶贫任务不重,但是为了搬迁后的贫困户可以脱贫,迁入地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承担了许多搬迁成本;
国家下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全国各地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凡是在农村,只要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能享受到方方面面的扶贫优惠政策,其中的一种扶贫方式就是异地搬迁。
目前部分地方的部分贫困农户已经完成了扶贫异地搬迁,还有大部分农户依旧没有收到搬迁的通知。
㈣ 国家对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建筑房建筑标准
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对于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省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主要用于搬迁对象住房建设。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东部省份主要依靠自身财力解决,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各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贷款需求应根据当地安置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本金等已明确的资金渠道合理测算。
各省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和贷款、项目资本金承接情况,及时制定并公告本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并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建设成本等因素,制定省域内差异化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得出,防止因搬迁加重贫困农户负担,加大脱贫难度。
1.建房标准。建设保基本的脱贫安全保障房,住房设计、建设要安全、经济、实用、美观,具备基本入住条件。不得随意提高建房标准。
2.建设面积和户型。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建设。户型要精准对应到户,至少一个镇(办、处、区)或村要统一一个房型设计。单人户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公租房。
3.建房成本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建房成本暂按每平方米800元左右掌握(具体可根据房屋结构、建筑材料运输远近核定)。对于进城入镇的搬迁户,资金补助比照各镇(办、处、区)集中安置建房的标准执行。建新必须拆旧,旧房拆除的按人均0.25万元标准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1万元。
4.结构标准。由市规划部门提供大屋顶、五层以下砖混(含坡屋顶,不计算面积)、六层以上框架等三种结构方案。房屋竣工验收时要求房屋外观风貌一致,室内水电入户,门窗安装。贫困户不得欠账搞精装修而影响脱贫。各镇(办、处、区)可建设样板房,引导贫困户根据人口对应选择房型户型,提高建房时效。
(资料来源:http://liuyan.people.com.cn/thread.php?tid=3819553&page=9)
㈤ 国家对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建筑房建筑标准是什么
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建设面积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
㈥ 贫困人口新建房屋相关要求
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建设面积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
发改委、扶贫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三、建设内容与补助标准。
建设内容: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标准: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对于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省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
补助标准:考虑到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主要用于搬迁对象住房建设。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东部省份主要依靠自身财力解决,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各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贷款需求应根据当地安置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本金等已明确的资金渠道合理测算。
各省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和贷款、项目资本金承接情况,及时制定并公告本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并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建设成本等因素,制定省域内差异化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得出,防止因搬迁加重贫困农户负担,加大脱贫难度。
各地对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结合国家标准,均出台了各地相应的政策,以下《丹江口市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相关内容的部分摘录,供参考:搬迁建房政策。
建房标准。建设保基本的脱贫安全保障房,住房设计、建设要安全、经济、实用、美观,具备基本入住条件。不得随意提高建房标准。
建设面积和户型。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建设。户型要精准对应到户,至少一个镇(办、处、区)或村要统一一个房型设计。单人户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公租房。
建房成本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建房成本暂按每平方米800元左右掌握(具体可根据房屋结构、建筑材料运输远近核定)。对于进城入镇的搬迁户,资金补助比照各镇(办、处、区)集中安置建房的标准执行。建新必须拆旧,旧房拆除的按人均0.25万元标准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1万元。
结构标准。由市规划部门提供大屋顶、五层以下砖混(含坡屋顶,不计算面积)、六层以上框架等三种结构方案。房屋竣工验收时要求房屋外观风貌一致,室内水电入户,门窗安装。贫困户不得欠账搞精装修而影响脱贫。各镇(办、处、区)可建设样板房,引导贫困户根据人口对应选择房型户型,提高建房时效。
㈦ 精准准扶贫各项工程验收表
中国正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内职业教育培训、容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截至2014年11月30日,中国各地已经全面完成了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
㈧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了吗
近日消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关键的是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15年,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事关脱贫攻坚工作全局。
截至2016年底,全国22个省份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开工,完成了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实现了良好开局。2017年将再完成3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目前,“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国家政策日益完善,人们生活更有保障。
㈨ 望江扶贫搬迁验收要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1、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哪些人群?
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应搬尽搬。
2、问:搬迁对象的确认有什么程序?
答:根据省扶贫办颁布的《湖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确认办法》(湘扶办发[2016]1号),搬迁对象的确认,首先要将县(市、区)政府正式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寨的名称向社会公告,经过上述范围内的贫困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及公示、县级政府审批及公告、签订搬迁协议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有经办人、负责人签字并存档备查,保证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3、问:在县(市、区)政府正式确定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一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寨内的其他群众能否一起搬迁?
答:考虑到迁出地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在充分尊重这些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这些农户可以一起搬迁。对此,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上,无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是其他农户,国家政策一视同仁,但在安置房的建设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的其他农户要自筹资金予以解决。
4、问: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模式有哪些?
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集中安置主要包括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等。分散安置主要包括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我省根据实际情况,安置模式有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散自建和购房安置四种。
5、问: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建设内容包括搬迁户安置住房,水、电、路、气、网等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纳入统筹规划的同步搬迁人口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6、问:建设费用归谁出?费用标准是多少?
答: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建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安置住房建设由中央投资、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和农户自筹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央投资为人均7000元,农户自筹资金原则上每户不超过10000元,对于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免交。中央投资不需要偿还,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由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公司偿还,不需要搬迁户偿还。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统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为800元/m2,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建设的差异化补助标准。
7、问:安置住房建设面积是多少?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住房建设面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
8、问: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按人均25平米建设面积不够用,能否扩大?
答: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采取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由搬迁对象今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在未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
9、问:补助方式有哪些?
答:集中安置可由县(市、区)政府统规统建房屋或购买房屋分配给搬迁户。分散安置可由县(市、区)政府购买房屋分配给搬迁户,也可以将资金直接补助给搬迁户,由搬迁户自行购房或统规自建房屋。具体采取何种补助方式,由县(市、区)政府征求搬迁户意见并结合搬迁安置规划后在搬迁协议中明确。
10、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原有住房的宅基地怎么处理?
答:无论采取何种安置方式,易地搬迁贫困农户的原有住房要拆除,其宅基地由县(市、区)政府收回复垦。
11、问:住房建设是否有统一设计?
答:所有住房原则上要按住建部门制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住宅设计图集的要求,规范建房风格、层数、规模等。
12、问:搬迁安置房的产权如何界定,搬迁后农户的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有何变化?
答: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处理安置房产权相关问题。搬迁户在住房建设中投入了自筹资金,新房建成后,其产权归农户所有,原宅基地由政府统一收回,搬迁户在迁出地的原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其他合法权益继续有效。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自己不出钱,由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统一提供政府保障房免费居住,产权归政府所有。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新宅基地和建房费用为农户自筹,其产权归农户所有,在迁出地的原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其他合法权益继续有效。
13、问:搬迁农户的生计问题怎么解决?
答: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最终目的是通过彻底改善搬迁贫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发展条件在2020年前实现稳定脱贫。国家对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与搬迁工作同步推进。实施搬迁后,脱贫攻坚的其他政策措施也要继续惠及搬迁贫困户,加大对搬迁对象后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制定各种扶持办法,如“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资产收益+物业经济”等,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14、问:搬迁贫困户是否有搬到县城的可能?
答: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各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规划而定。在条件允许,有就业渠道的地方,可在县城安置部分搬迁贫困户。
15、问: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受处罚户能否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答:可以享受。
16、问: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的无房户能否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答:可以。虽然无房户在村内无宅基地无房屋,但依法可申请宅基地建房,可视同为符合条件的扶贫搬迁户。
㈩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进度如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关键的是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15年,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事关脱贫攻坚工作全局。
截至2016年底,全国22个省份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开工,完成了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实现了良好开局。2017年将再完成3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目前,“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河南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专项工程,统一流程、统一招采、统一运维、统一验收、统一监管,在已建成的230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单个规模不超过300千瓦的村级小电站,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
据统计,各地已为纳入2017年搬迁计划的1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谋划或落实了帮扶措施,户均帮扶1人以上。
自查、调度、考核等同步进行
易地扶贫搬迁事关全局,花大钱,下大力气,如何确保做得好?靠监督。目前,各部委联合建立了全面自查、定期调度、成效考核等督导体系,确保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自查——去年6月,各省份共派出50余个检查组,实地检查440个县、1436个安置区项目和537个迁出点,入户走访建档立卡搬迁户2912户10856人,完成第一次全方位体检,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定期调度——2017年,开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网,对工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动态跟踪、挂图作战、定点督办,形成上下贯通的监测调度系统。
成效考核——2016年12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出台,明确考核对象、内容、程序和结果运用、奖惩措施等具体内容。2017年5月以来,对各地2016年自评工作开展了抽查检查和综合评价,并向22个省份人民政府通报考核结果。
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希望小康社会能尽早普及到每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