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鹧鸪媒怎样喂养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鹧鸪苗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全世界没有规模养殖鹧鸪的案例。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有零星养殖,作为媒鸟和观赏鸟。大部分是野外捉回来的鹧鸪苗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鹧鸪是省级保护鸟类,市场出售的商品鹧鸪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谓的鹧鸪绝大部分是用石鸡假冒的。
产蛋
野生鹧鸪一般在3~6月产蛋繁殖,属季节性繁殖,人工养殖产蛋率跟野生鹧鸪相差无几,产蛋率很低,控制的良好条件下,繁殖季节延长。但无法一年四季产蛋,年产蛋量为20左右枚。鹧鸪繁殖性能的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外界环境如营养、管理等因素影响。
性成熟
雌鹧鸪比雄鸱鸪性成熟早,雌鹧鸪性成熟期200~240天,雄鹧鸪要推迟2~3周。因此,对雄鸱鸪必须提前增加营养和光照。
配对
在野生条件下为一雄一雌配对,人工驯养,可一雄多雌组群,采用自由交配的方式。
雏鹧鸪-种鹧鸪选择方法
饲养鹧鸪必须先要对所有饲养的雏鹧鸪进行个体选择,特别是作为种用鹧鸪,雏鹧鸪品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生长发育、成活率及饲料费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生产性能和种用价值。
选
择雏鹧鸪应以体质健壮有神,发育良好,两腿稳健有力,羽毛色鲜亮清洁,个体体重在12克以上,头小适中,脐部收缩良好,食欲旺盛,增重快,叫声洪亮,泄殖
腔附近无粪污染,一般可选作商品鹧鸪饲养。准备将来留作种用的鹧鸪苗除上述标准外,还要挑选个体大、发育好、体重适中、活力强、眼大有神、行动灵活、站立
姿态正常、体羽整齐、喙短稍弯曲、头颈匀称、背部和胸部宽且两者平行,胜部硬直、脚趾齐全正常。挑选出来符合上述条件的雏鹧鸪,为培育生产力高的合格种用
鹧鸪打下良好基础。凡是体质较弱、发育较差、体重过轻、肩尾低拱背、跛行或行走不稳、动作迟缓、羽毛松乱、绒毛缺少光泽,无尾羽、泄殖腔附近不干净,如将
雏鹧鸪捏在手中无力挣扎或不挣扎、喙狭长、眼睛瞎或有毛病、喙过弯、上下喙闭不紧,背、胸不平行,脚趾弯曲的,均不宜留作种用。挑选淘汰的失去种用生产性
能价值的雏鹧鸪,可另作育肥肉用商品鹧鸪饲养处理。肉用鹧鸪饲养到平均体重达500克是生长最适宜的鹧鸪龄,这时饲料报酬也最高
❷ 鹧鸪声暗示什么
鹧鸪声暗示着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译文: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诗中的鹧鸪都是衬托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的。
(2)保障性住房鹧鸪扩展阅读
鹧鸪鸟的生活习性
1、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适宜气温在20~24℃,相对湿度60 %。
2、鹧鸪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遇到响声或异物的出现,立即出现不安,跳跃飞动,反应灵敏。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飞翔快,但持续时间短。
3、鹧鸪生长快。尤其是12周龄前生长较快,刚出壳的雏鹧鸪,体重为14~16克,10周龄时,公鸪体重达500克,相当于初生重的33~38倍。
4、鹧鸪食性广,是杂食性鸟类。不论杂草、籽实、水果、树叶、昆虫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均能采食,且觅食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广。
5、鹧鸪好斗。由于鹧鸪驯化时间短,仍有野性。雌鹧鸪性稍温驯,雄鹧鸪性好斗。性成熟后的雄鹧鸪,在繁殖季节,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
❸ 鹧鸪媒喂什么使它性旺
早稻谷炒熟拌生鸡蛋喂食。能提性!
❹ 怎样使鹧鸪快开叫
1、一定要勤遛
鹧鸪想成媒一定要勤遛,二三月最好早上有山鹧鸪叫的地方,放入青草中让它对叫,注意一定要放青在笼上面盖好,顺便下套,这样一个月左右就会叫。
2、学会驯服它
会叫的鹧鸪被称为鹧鸪媒,可以通过叫声吸引野生的鹧鸪,从而进行捕捉。想要让它叫,首先要驯服它。每天要保持饥饿的状态,饿的差不多了就用手喂食。
3、让它处于有声音的地方
要把它放在室内电视旁,习惯和人相处。平时要带它上山打沙,陪在它身边即可。另外最好有MP3播放器一起玩,这样会时半功倍。还可以天天喂点面包虫,因为新媒都是三月才会开口叫。
(4)保障性住房鹧鸪扩展阅读:
鹧鸪除了秋末至前春其他时候都可以训开叫,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鸪都不一样,所以什么时候开口不能确定具体时间,通过上面方法只能加快它开叫。另外,尤其注意千万别开灯给鸪过冬,如果开了等开春以后在叫是因为它在换毛。
鹧鸪的生态与形态在野生状态下,鹧鸪栖息于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分布于我国南部及沿海地区,以山区较多。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鹧鸪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
因此,对有条件的养殖场,鹧鸪种应采取平养,商品鸪应采笼养,场舍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好、光线足、交通便、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朝向最好向南或朝东南向。对没有条件的鸽场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旧厂房、库房改造。待养殖成功,有了经济基础再作发展。
❺ 鹧鸪的生活习性
看了就明白
( l )早成性:鹧鸪为早成鸟,出壳绒毛干后,就会走动,觅食,饮水和斗架。
( 2 )好斗性:鹧鸪生性好斗,尤其是交配季节,常为争夺配偶,雄鹧鸪之间大动干戈。鹧鸪平时嗜互啄羽毛、肛门以及血迹,一旦有鹧鸪受伤流血。其他鹧鸪群起啄之。人工饲养鹧鸪时,要经常观察,防止打架伤亡。若发现伤情,应立即隔离疗伤。人工饲养时,养至 20 周龄,雄、雌要分开饲养,开产前按一雄配数雌的比例,分小群笼养。
( 3 )喜温暖干燥:鹧鸪性喜温暖干燥的环境,忌潮湿、酷热和严寒。气温低于 10 ℃ 或高于 30 ℃ ,对鹧鸪的生长发育不利。鹧鸪在 20~24 ℃ 、相对湿度 60 %时生长良好。
( 4 )喜群居:鹧鸪喜群居生活,散养时常成群结队一起觅食,每群的数量 10~14 只不等。
( 5 )喜活动:野生状态下,鹧鸪多在地面活动,能飞翔(从 2 周龄开始有飞翔能力),飞翔快而有力,但不能持久。爱登高栖息,表现出明显的野性。笼养时好动,喜频频走动,善于钻空隙逃跑。鹧鸪若放出笼外,又飞又叫,显得十分活跃,从早到晚叫声不绝。驯熟的鹧鸪,若破笼而逃,在不被惊吓的情况下,大部分都能飞回来。
( 6 )喜沙浴:鹧鸪喜欢进行沙浴,有时甚至在食槽内作沙浴的动作。
( 7 )应激性:鹧鸪听觉敏感,视觉发达,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引起惊慌(如生人走近、噪音等)。休息或采食时,只要有一只鹧鸪带头跳跃惊叫,则整笼鹧鸪会群起骚动。人工饲养时,应保持环境宁静,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一般不要随意改变饲养工序和抓鹧鸪,以免引起鹧鸪惊群而不食造成损失。为防止鹧鸪饲养中出现过于剧烈的应激性反应,可对出壳后3日龄以内的鹧鸪进行人的频繁接触和各种声音、光暗变化等刺激的锻炼。这对防止鹧鸪饲养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
( 8 )杂食性:鹧鸪为杂食性鸟类,多以野生植物种子、谷物籽实、幼小植物的浆果、嫩芽、苔鲜、地衣和昆虫(如炸锰、蚂蚁)等为食。在驯养条件下,喜爱颗粒状饲料,但对饲料的种类更替和营养成分反映很敏感。人工饲养时,配合饲料营养成分要平衡,要制成颗粒状饲喂,不宜频繁、大幅度改变饲料的组成。鹧鸪对发霉的饲料非常敏感,尤其是褐曲霉毒素和黄曲霉毒素。因此,饲料必须是新鲜的,在加工颗粒状饲料时,除采用新鲜的饲料原料,还应加入高效饲料防霉剂。鹧鸪喜欢经常采食,善连续吞食,但食量不大,黄昏时分采食较为积极。饮水也采取啄食状,或头呈水平姿势饮水。
( 9 )趋光性:在黑暗的环境中,鹧鸪如发现有光,就会向光亮处飞窜。因此,舍内玻璃窗及灯,都应加上金属网罩,以免损失。
( 10 )就巢性:野生鹧鸪多在 4~5 月间繁殖,营巢产卵孵卵。营巢地点多在草丛、灌木丛的石堆中,或在石制山上的石板下或铁杆蒿丛中,也有的把巢筑在悬崖基部、山涧和峡谷间。巢呈土坑状,内垫干草。产卵期每日 l 枚 ,卵每窝 9~20枚,卵光滑呈棕白色,而具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重19~20克,长径38.6~40.5毫米,短径30.3~31毫米。家养情况下,雌雄鹧鸪均不营巢,产卵也不一定入巢,改变了野生雌雄鹧鸪共同建巢、孵卵的习性。
❻ 养鹧鸪要办什么证件么,不办会不会犯法
养鹧鸪要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不办会犯法。
申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1、审核内容:驯养的种类、场所、资金、技术、饲料来源等。
2、审核依据:林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五条。
3、审核程序:当地林业部门对外办公室受理→林政科核查、林业局加具意见→市林业主管部门加具意见→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站审核发证。
4、提交材料:
(1)书面申请书;
(2)申请表(一式两份);
(3)兽医技术证明(兽医身份证、技术证书影印件);
(4)可行性报告(包括技术、种源、场地、饲料等)。
5、审核时限:十五个工作日。
在我国范围内活动的鹧鸪只有一种,即中华鹧鸪,属省级保护动物。这种鸟类在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有白色横斑,在丘陵、农田等地活动较多。
但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大量狩猎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来越少,应该控制猎取的数量,对数量下降过快的地区加强保护工作。
张网捕鸟、贩卖野生鸟类是违法行为,市民朋友如有见到,可向相关部门举报。目前有大量人工饲养的石鸡当鹧鸪出售。
为配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我国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主要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林业部关于实行特许猎捕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林业部、公安部关于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的管辖及其立案标准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林业部关于加强鸵鸟养殖业管理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等。
❼ 鹧鸪和鹌鹑什么区别
1,体型复上的区别
鹌鹑体型较小而制滚圆,鹧鸪中等体型(30厘米)。
2,食性上的区别
鹌鹑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鹧鸪食性广,是杂食性鸟类。不论杂草、籽实、水果、树叶、昆虫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均能采食,且觅食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广。
3,羽毛上的区别
鹧鸪鸟羽色大多为黑白相杂,背上、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点极为显著,足橙黄王红褐色。
鹌鹑鸟羽色多较暗淡,体小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
(7)保障性住房鹧鸪扩展阅读:
鹌鹑性善隐匿。多成小群活动。是一类候鸟,常栖居于气候温暖的地方,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迁徙时多集群。
鹧鸪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遇到响声或异物的出现,立即出现不安,跳跃飞动,反应灵敏。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飞翔快,但持续时间短。鹧鸪有趋光性。在黑暗的环境中如发现有光,就会向光亮处飞窜。
❽ 鹧鸪有什么作用
鹧鸪作用:滋养补虚,开胃化痰。还可以补肾壮阳,另外若哺乳期的妇女内食用的话,还有容益于婴儿的发育。
鹧鸪可消退老年斑,滋养皮肤,另外对于具有痛经或者不孕的女性,还是一种不错的养生食材。
别名:隋阳、越雉《禽经》,逐隐、怀南《广志》,山鸪《罗浮志》,钩辀、格磔《苕溪渔隐丛话》,越鸟《医林纂要·药性》,中国鹧鸪《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花鸡《中国动物药》。
(8)保障性住房鹧鸪扩展阅读:
鹧鸪,体长约30厘米。嘴短,雄者黑色,雌鸟上嘴肉色,下嘴肉黄色。虹膜褐色。额和头侧几至颈项均棕色,眉纹黑色;颊部白色,下缘有黑纹;颏和喉均白色。
上背黑,满布椭圆形白斑,羽端缀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杂以波状狭纹,外侧尾羽端纯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点;飞羽暗褐,具白色横斑,最内侧飞羽与肩羽同。胸、上腹与上胁均黑色而密缀显著的眼状白斑,至下胁则转为白羽而杂以黑斑;下腹棕白。
尾下覆羽棕色。脚短,橙黄色以至红褐色。雌鸟黑色较纯而沾褐色;白斑与纹均带棕色;下体变为棕白,杂以黑色横斑。
❾ 鹧鸪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深厚含义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