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到底做了哪些年份的
1、1954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1959年版《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版
3、1982版《武汉市城市总权体规划(1982-2000年)》
4、1988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
5、1996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6、2010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另外你可以参照武汉政府官网 http://www.wpl.gov.cn/zl/zg2030/里面武汉2030都有
❷ 大家认为,现在武汉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武汉城市规划,交通感觉地铁汉口的线路最多,武昌,江夏,青山,蔡甸的地铁线路太少!
出行不是很方便!城市公租房等项目都在市郊,生活成本高,不方便!
❸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其它事项
(一)将市人民政府土地督察办公室更名为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和规划督察办公室,为正处级机构,设在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内设3个督察组。主要职责为:拟订国土资源和规划督察工作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监督检查开发区和远城区国土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负责联系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驻武汉规划督察组。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和规划督察办公室单列行政编制12名,行政编制从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机关调剂解决,核定正处级督察员1名,副处级督察员5名。
(二)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市国土资源管理局江岸分局、江汉分局、硚口分局、汉阳分局、武昌分局、洪山分局、青山分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的名称改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江岸分局、江汉分局、硚口分局、汉阳分局、武昌分局、洪山分局、青山分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派出机构,负责各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屋拆迁和测绘勘察管理职责,其它维持不变。远城区国土规划体制调整事宜在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机关机构改革后另行规定。
(三)将市国土资源和房产执法监察支队与市城市规划执法监察支队合并组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执法监察支队,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所属行政执法机构,承担全市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屋拆迁、测绘勘察的执法监察工作。列事业编制63名,人员经费为财政全额拨款。该执法监察支队为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内设7个队室,即:办公室、土地执法一大队、土地执法二大队、规划执法一大队、规划执法二大队、矿产执法大队、测绘拆迁执法大队。核定支队长兼政委1名(由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兼任)、副支队长3名(正处)、专职副政委1名(正处),核定大队长(主任)7名(副处)、副大队长(副主任)10名(正科)。
(四)将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名为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其它维持不变。
(五)将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名为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其它维持不变。
(六)将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更名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挂市地理信息中心、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馆牌子,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列事业编制25名,经费形式维持原渠道不变,其中差额拨款事业编制21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名(经费为矿产资源补偿费)。
(七)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列差额拨款事业编制393名,《城市勘察》杂志社仍隶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八)成立市土地登记发证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列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8名,核定主任1名、副主任1名。
(九)将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更名为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其它维持不变。
(十)将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市高产农田建设管理中心)、市土地交易中心、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武汉新区分中心整建制调整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管理。其中,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武汉新区分中心业务上仍由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指导。核定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市高产农田建设管理中心)书记兼主任1名(副局级),副书记1名(正处级),副主任3名(副处级)。
(十一)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更名为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其它维持不变。
(十二)将原在市国土资源房产信息中心挂牌的市土地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名为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为独立事业单位,列差额拨款事业编制4名。
❹ 我想看看武汉未来的城市规划要在哪才能看到呢
以主城区为核心 布局6大新城组群
都市发展区大致以外环线为界,总面积326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0万。“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进行布局,设立6大新城组群。
主城区重点强化第三产业,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教创新、信息咨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其中,中央活动区集中建设两江四岸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中心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中心区、中南路-中北路商务办公区五大中心城市职能区域。
同时,围绕中央活动区,建设四新、鲁巷、杨春湖3个城市副中心。
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汉江、盘龙等方向形成六大新城组群。其中,东部新城组群包括阳逻新城、北湖新城,重点发展重化工、纺织业和港口运输等;东南新城组群包括豹澥、流芳新城组团,重点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机电一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南部新城组群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组团,重点发展教育科研和现代物流;西南新城组群包括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军山等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包装印刷等;西部新城组群包括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以及大型居住区;北部新城组群包括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等组团,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和综合居住。
■建设5大产业聚集区
未来建设5个大型产业聚集区。即以青山、阳逻地区为主体,向北湖、左岭等地区延伸,形成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以沌口地区为主体,向常福、军山、纱帽等地区延伸,形成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以关山地区为主体,向庙山、流芳、藏龙岛等地区延伸,形成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以吴家山地区为基础,向走马岭、径河延伸,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区;适当保留江岸堤角、汉正街等都市工业园、形成都市工业聚集区。
■建成5条轨道线 对外开城际快车
预测到2020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190-250万辆,都市发展区出行总量为2500万人次/日,公交出行比例大于35%,轨道交通比例不低于30%。
在都市发展区里,建设由13条快速路、13条主干路、7条轨道线组成的“双快一轨”的交通走廊。其中,到2020年建成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60公里。
城区规划扩大内环线至汉阳马鹦鹉路,新建马鹦鹉路过江通道,并与墨水湖北路、雄楚大道形成贯穿城市东西的快速路。在二环线上,新建二七路、杨泗港2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江通道和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桥梁。
在对外交通上,开通联系周边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际列车;构建武汉城市圈“三纵五横”的公路主通道,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形成每年客运2600万人、货运35万吨的运输能力。建成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等3座区域铁路交通枢纽,建成新荣村等10座客运主枢纽。 环境: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
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8平方米,绿地率达38%,绿化覆盖率达45%,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以长江、汉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为“十字”型山水生态轴。控制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等六大放射形生态绿锲,并深入主城区内部,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
在“十字”型山水轴的基础上,按照“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的目标,完善各级园林绿地体系,建设王家墩、汉阳江滩、北洋桥等市级公园和后襄河、新华、戴家湖等区级公园,因地制宜地建设街头绿地和街头小游园。
建立黄陂——新洲片、汉口——东西湖片、汉阳——蔡甸片、武昌——江夏片等四片区域性水网。
■形成四级商业网 两大金融贸易区
在全市形成“中心商业区——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副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四级商业服务设施网络。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建设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心商业区;完善中南路、钟家村两大市级商业中心,新建四新、鲁巷、杨春湖等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结合青山、后湖、南湖等大中型居住区,分别布局社区商业中心、便民超市和商业服务网点。
构建王家墩——建设大道、中南——中北路两个金融贸易区,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以承办世博会为标准,建设四新国际博览城、王家墩商务会展中心、豹澥科技会展中心,提升完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形成“一主三辅”的会展设施体系。
规划建设东湖、月湖、首义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新建、扩建塔子湖、沌口、盘龙、豹澥、汤逊湖、黄家湖、武钢等7处大型体育中心。
改扩建武汉科技馆、武汉美术馆,新建四新、流芳两个主题科技技术馆和系列中小型科技展览馆。
在流芳、阳逻、四新和后湖各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在南部新城组群、西部新城组群和化工新城各建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武汉传染病救治中心,增设汉口、汉阳、武昌急救站点。每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1-1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全市新建3个大型和6个中型老年康乐中心,新建市优抚服务中心,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及救助分站,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福利型和消费型养老公寓。
❺ 武汉规划建设的一座高校,一期工程已获得批复,投资多少呢
说到湖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它的省会城市武汉。武汉如今发展可谓是越来越好,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由此可见,境内交通系统还是比较完善的,这也是武汉经济发展快速的原因之一。除了交通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一个城市的科教能力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武汉是我国的科教基地,境内高校数量还是蛮多的。
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建成后,汉南地区的大学将增至三所。该校区的建设对于武汉科教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周围区域商业圈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的建设呢?
❻ 武汉在建的一座新地标,规划占地288公顷,何时建成
如今提起武汉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今年的武汉尤其受到大家的关注。武汉长期位居我国新一线城市榜单中,那么它的发展也是非常引人关注的。事实上武汉的综合实力还是很强悍的,经济上早就突破了万亿的关卡,在交通方面武汉一直都有着九省通衢的称号-,水陆空三方面的交通都很便捷。
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结合艺术、人文和自然元素,建立多层交通、建筑、景观体系,打造人性化绿色办公环境,并构建全新智能化云端办公体系和社交平台,将成为武汉的新地标。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建成呢?
❼ 武汉华侨城规划如何现在建设得怎样
武汉华侨城引入现代服务业成片综合开发模式,集合游乐公园、都市娱乐、主题版酒店权、人文艺术、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以“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生态环保、青春时尚”为特色,通过“四大公园、四大文化中心、两个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的产品形态,打造一个创新型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成为辐射中国中部的旅游战略支点项目和华中旅游新地标。
❽ 请告知《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全文,谢谢!
武汉市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143号 规定的很清楚
第十一条 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0.9倍,密度二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0倍,密度三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1倍,其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东西湖、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等区的建制镇规划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2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10米,密度二区内不少于12米,密度三区内不少于14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的不少于6米,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上的不少于8米。
(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不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间距按前项第1目计算,24米以上部分在密度一、二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3倍进行递加计算,在密度三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进行递加计算,不足26米时,按26米计算;其最大间距,在密度一区内可以不超过40米,在密度二、三区内可以不超过45米;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纵墙面在南面时,不少于20米,其余情况下不少于18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14米,密度二、三区内不少于15米;
4、点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少于15米;重叠面小于12米时,间距不少于18米;重叠面大于12米时,按本项第1目计算。
(三)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一)项第1目计算;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二)项第1目计算;
2、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20米;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8米;与其东西两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4米;
3、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8米;与其南、东、西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4米;
4、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4米。在密度一、二区内临城市主、次干道,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条件及城市空间景观要求布置的建筑与周边现有的永久性建筑之间间距按前款执行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少于应退间距的5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间距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三条 居住建筑与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十四条 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计算:
(一)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轴线间距计算;
(二)建筑纵墙面外挑阳台、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三)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四)建筑山墙若开有卧室窗,则按建筑纵墙计算建筑间距。建筑间距按前款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应不少于标准间距的0.7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角度超过60度的,则按建筑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规定计算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 建筑后退规划用地范围线按下列规定进行:
(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规划用地范围线起计算后退距离,后退距离不少于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二)在现有永久性建筑南北两侧新建居住建筑,且永久性建筑未按前项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居住建筑的后退距离应在自身应退规划用地范围线间距基础上再行后退,其中:新建居住建筑在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80%;新建居住建筑在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9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新建学校的教学用房、医院的医疗用房和其他特殊工程项目以及与其相邻的新建筑物(含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外,还应在各自应退距离基础上加大10%。
第十七条 沿城市规划道路新建建筑物,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建筑物建设规模、使用性质等情况确定,但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3米;
(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24米以下底层带商业用房的建筑物及小型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5米;
(三)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15米;在密度一、二区内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少后退距离,但不得少于应退距离的80%;
(四)工业厂房、仓库、居住区管理用房等,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
(五)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挡土墙,必须后退规划道路红线0.5米,其形式应美观、通透;不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规划用地范围线。
在城市规划道路两侧修建建筑物,其台阶、坡道、基础、地下室、施工维护桩、雨棚等,均不得超出规划道路红线。本条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从建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第十八条 新建建筑物退让公路、铁路、供电高压走廊、危险品库、排水走廊等,按相关规定执行。在城市现状公共通道边新建建筑物,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邻各方关系确定建筑间距。
❾ 发改委一日发25条城轨批文为什么没有武汉!武汉的城市轨道建设规划 我觉得刚开始规划就落后了!
有什么看法?
武汉现在发展的是地铁,早就批准了,一直在建,你人不在武汉吗?
轻轨已经不会搞了。
❿ 建设局和规划局 合并了吗
建设局和规划局没有合并,两者被划归了不同的部门
以武汉为例:
一、武汉市建设局划归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1、研究制订城乡建设科技发展政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组织建设行业重大技术引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负责行业科技成果的管理,组织推广新产品、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促进建设行业科技进步。
2、负责城乡建设和管理综合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负责城市建设、城市管网档案、信息、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利用。
3、负责制订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建设行业关键岗位职(执)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指导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在业务上监督管理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
二、武汉市规划局划归了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1、负责测绘勘察管理。负责测绘项目登记,管理测绘市场、地理信息市场和测绘成果;负责测量标志的使用核准和保护工作,监管地图的编制、出版、展示及登载;组织开展规划勘察、基础测绘和其它重大测绘工作;负责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和使用审批。
2、承担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督察日常工作。拟订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的具体办法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开发区和远城区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的审批、实施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负责建设工程规划批后执法管理,查处建设工程核位放线至规划验收前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建设的违法建设行为,会同城管部门查处其它违法建设行为;负责国土资源、房屋拆迁、测绘勘察执法监察,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4、负责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建设及开发利用;负责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屋拆迁、测绘勘察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新技术推广运用和行业资质管理工作;负责规划展示工作。
5、负责国土资源和规划方面的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负责局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依法行政相关工作;负责政务公开、信访相关工作。
(10)武汉住房建设规划扩展阅读
武汉市城建委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城乡建设、工程建设管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和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方针、政策,研究拟订地方性政策并指导实施。
(二)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负责组织研究拟订城乡建设发展重大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研究拟订城乡建设重大政策;组织研究分析城乡建设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重大问题;参与起草有关城乡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参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三)负责统筹城乡建设工作。负责编制村镇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制定村镇建设相关建设标准、技术规定和相关政策;负责小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改善的统筹协调;
(四)组织开展城乡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组织编制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组织制订城乡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建立项目储备库,并据此拟订城乡建设近期计划;参与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五)按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负责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园林绿化、环卫、给排水、公交站点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审查、审批和报批;负责路灯行政管理工作,委托市供电部做好路灯具体管理工作,负责制订路灯建设计划,安排路灯建设维护资金
(六)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审核、下达全市城乡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和资金计划,并监督实施;指导编制城市建设利用外资计划;会同财政部门安排、使用和管理城建资金。
(七)负责城市管网建设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负责市政道路范围内各类管线建设的监督管理;负责指导城市管网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指导编制城市给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消防、交通信号设施等管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综合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下达实施。
(八)负责建筑节能改造的监督管理,拟订绿色建筑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订城乡建设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推进指导城乡重大建设节能项目;负责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产品、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推广使用。
(九)负责建筑工程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行政管理;负责给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电力、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以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路灯建设工程的文明施工监督管理;
(十)负责监督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定,组织制定建设项目地方经济评价方法、经济参数,组织编制或补充地方工程造价定额,监督指导各类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
(十一)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市政施工企业、装饰装修企业、建筑制品企业、建筑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咨询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设计审查机构等的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
(十二)负责建筑业的行业管理,培育、规范建筑市场,指导促进行业发展;负责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市场准入、工程合同、工程造价、施工许可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
(十三)负责制订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指导促进行业发展;负责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行业管理;负责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勘察设计合同、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管理;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
(十四)研究制订城乡建设科技发展政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组织建设行业重大技术引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负责行业科技成果的管理,组织推广新产品、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促进建设行业科技进步。
(十五)负责城乡建设和管理综合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负责城市建设、城市管网档案、信息、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利用。
(十六)负责制订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建设行业关键岗位职(执)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指导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在业务上监督管理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
(十七)负责全面协调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工作,承担轨道交通建设的统筹、协调、督办职责;负责组织市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国土规划、环保、公安交管等部门和相关区就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审批
(十八)指导区城乡建设行政管理工作。
(十九)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