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贫困人口新建房屋相关要求
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建设面积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
发改委、扶贫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三、建设内容与补助标准。
建设内容: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标准: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对于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省可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
补助标准:考虑到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主要用于搬迁对象住房建设。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东部省份主要依靠自身财力解决,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各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贷款需求应根据当地安置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本金等已明确的资金渠道合理测算。
各省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和贷款、项目资本金承接情况,及时制定并公告本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并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建设成本等因素,制定省域内差异化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得出,防止因搬迁加重贫困农户负担,加大脱贫难度。
各地对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结合国家标准,均出台了各地相应的政策,以下《丹江口市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相关内容的部分摘录,供参考:搬迁建房政策。
建房标准。建设保基本的脱贫安全保障房,住房设计、建设要安全、经济、实用、美观,具备基本入住条件。不得随意提高建房标准。
建设面积和户型。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建设。户型要精准对应到户,至少一个镇(办、处、区)或村要统一一个房型设计。单人户以村为单位集中建设公租房。
建房成本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建房成本暂按每平方米800元左右掌握(具体可根据房屋结构、建筑材料运输远近核定)。对于进城入镇的搬迁户,资金补助比照各镇(办、处、区)集中安置建房的标准执行。建新必须拆旧,旧房拆除的按人均0.25万元标准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1万元。
结构标准。由市规划部门提供大屋顶、五层以下砖混(含坡屋顶,不计算面积)、六层以上框架等三种结构方案。房屋竣工验收时要求房屋外观风貌一致,室内水电入户,门窗安装。贫困户不得欠账搞精装修而影响脱贫。各镇(办、处、区)可建设样板房,引导贫困户根据人口对应选择房型户型,提高建房时效。
② 如何妥善解决城市新贫困人口的居住问题
贫困问题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解决不好贫困问题,一会不利于社会稳定,二会阻碍经济增长,三会破坏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扶贫”的目的就是通过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有效扶助和帮助,逐步改变其贫困落后的面貌,走向富裕。我国对城市贫困群体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救助与发展。贫困群体的救助,是指对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生活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贫困群体的发展,是指在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与援助下,贫困群体依靠自己的力量,整合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国已经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社会发放、信息管理”的原则,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特困群体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救助制度,努力使贫困人口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保障。中国从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继续安排并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从政策上引导各类金融组织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贷。
③ 为什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住房保障
这个问题 很大 涉及到整个社会问题 不仅仅是住房保障问题
涉及到国计民生 涉及到的领域太多 简单的说
国之君者其职在于 牧养臣民 为何说牧养?人的能力不同分出了群体跟阶层
④ 为了解决城市贫困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
随着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不断扩 大,城市各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出现了较大分化。城市贫困人群难以从商品房市场中获得住房,需要通过保障性住房来满足其住房需求。由于,城市贫困群体在城市 生活中存在着多方位的劣势。并且,因住房既是城市活动的基础性空间物品,又是与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商品。为充分发挥保障性 住房的效用,本文从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的分析入手,并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与城市贫困问题和城市住房市场两方面的关联性,提出城市贫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 以及城市规划对保障性住房策略的作用。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显示:保障性住房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迁、住房市场的完善、房地产业的发展等等有着紧密联系、相 互制约的复杂作用链;制定合理的城市贫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需要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考察城市贫困人口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需求,以及住房市场发展 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关系。 城市贫困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关系的研究显示:服务于城市贫困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应基于空间社会分工的标准;产业结构调整对保障性住房空间需求将产生联 动性影响;只有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才能确定保障性住房的真正需求总量;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解决城市贫困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住房市场与保障性住房关系的研究显示:保障性住房应是整个住房市场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住房市场的发展健康与否,从生产到分配的全过程都会对保障性 住房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保障性住房对于住房市场的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完善我国住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则需要:明确我国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所在;对市场 化的分配机制进行控制;制定基于空间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再分配机制。 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策略的集合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将保障性住房作为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的调控资源;明确房地产产业发展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比例,完 善住房市场体系;依据产业结构类型制定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和分配原则;形成以土地混合利用和TOD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最后,保障性住房策略的实施需要在以各个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城市规划在空间和空间行为中予以整合、控制和协调。根据我国规划体系的实质 内涵和控制方式,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的策略集合对接到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需要跨越几个层级。主要对接的规划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细规划、住房建设规划。
⑤ 解释一下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的区别和含义。
商品房。只是特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由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开发的,建专成后用于市场属出售出租的房屋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⑥ 广西天峨县贫困户原住房被拆迁了,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口住房得不到保障,政府一直没解决怎么办
建议你说具体点,哪个乡那个村的某某户人家,相信政府会很快就收到你的信息了。或者直接点,你跑去当地政府反映,相信会得到很好解决的。贫困户的事就是大事,没有人敢怠慢你的。
⑦ 贫困户的一有二不愁三保障指的是什么
1、“一达标”即“一有”是指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年有超过当年全国扶贫标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2、“两不愁“是指不愁吃、不愁穿。要求巩固温饱成果,使扶贫对象的生存和温饱问题从基本解决到稳定解决,不仅仅关注扶贫对象吃饭、穿衣、居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消费。
3、”三保障”是指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扶贫中关注其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居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7)解决特困人口住房保障扩展阅读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勾画了全国扶贫开发愿景,提出‘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⑧ 怎么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的问题
(一)解困对象1、解困对象标准。解困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房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1)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2)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3)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4)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解决范围。2、解困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查认定。(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审查认定。(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认定。 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住房困难户,不在此次解决的范围;已经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时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二)解困方式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它方式,做好解困工作。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维修的,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住。(三)解困要求1、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40—60平方米之间,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防止出现超标准建房的问题。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2、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各乡镇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农房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
⑨ 贫困人口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多方合力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全面完成。核验表明,全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正如乡亲们所说,“如今破房子改了、泥腿子没了、好日子来了,奔小康的信心和劲头一天比一天足了”。
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介绍,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攻坚重点,组织各地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住房逐一开展安全性评定,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全部纳入改造范围,逐户建立改造台账,逐步提高农村危房改造户均补助标准,并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给予倾斜支持。组织编制了适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农村危房鉴定、改造、竣工验收等技术标准和导则,开展农房建设管理相关培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强化补助资金使用监管,改造一户、销号一户,确保改造目标实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汇聚全行业、全系统力量,实施扫尾工程进度动态管理,及时帮助各地解决困难和问题。
2020年下半年,南方相关省份洪涝地质灾害发生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时组织相关地区利用活动板房等方式安置受灾贫困群众,及时对灾损房屋进行安全性鉴定,用好中央和地方相关补助资金,支持灾损贫困群众住房恢复重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三区三州”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建筑材料和当地建筑工匠乃至施工队伍也比较紧缺,建造成本比较高,农村危房改造的难度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介绍,近几年中央给地方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有将近一半集中在了“三区三州”。同时,地区之间也互相帮助,如2019年四川省专门对“三区三州”采取了“一县帮一乡”,条件比较好的县对凉山州的乡镇进行对口帮扶。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宏文介绍,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最早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省份,更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最多的省份。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全覆盖鉴定,确保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零遗漏;实施全领域提质,全面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全面实施农村人畜混居整治,并同步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程;实施全过程控制,确保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实施全方位培训。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介绍,他们在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中做到了3个“不漏一户”。第一,识别不漏一户,组织3轮入户识别,下足“绣花功夫”。第二,改造不漏一户,识别出来后,紧紧抓住资金补助、技术服务、过程控制三个关键,分类别、分年度有序组织群众开展危房改造。第三,核验不漏一户,用6天时间完成全县11.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核验工作。
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在镇雄县,农村危房改造不仅使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还让村庄进一步“活”起来了。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镇雄县很多乡村把建新与拆旧结合起来,把改房与改电、改路、改水、改厕等统筹起来,把改善基础与留住乡愁统一起来。很多地方也因此成了乡村旅游的景点。
镇雄县有一个叫松林的少数民族村子,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水路。乡亲们曾经调侃自己“好个松林乡,泥巴稀汤汤,出门三步路,鞋子挣脱帮”。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以来,村子从改危房、修道路到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摇身变成了全县人居环境提升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村。
下一步,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需做出哪些努力?
倪虹介绍,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实施乡村振兴,有两项重要任务:
第一是巩固。按照农房建筑设计寿命50年,每年折旧2%计算,已实施危房改造的1157万户中,有20多万户又有可能成为危房;原来房屋安全的是1184万户,按照使用寿命50年,也有2%的折旧,也是20多万户;还有已经保障的贫困边缘户,包括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有1000多万户,按照2%计算,还有20多万户。也就是说,还要继续保证这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的危房改造完成。
第二是提升。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后,还要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供水、污水处理、能源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使脱贫户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