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居保障性住房审计建议和工作打算
对于自建保障房项目,应该先对目标人群进行审核。城市棚户区的提法可以体会到国家的急切心情,但概念模糊界定标准不明确,应该以先审核后批建的原则进行,并严格控制总体数量与实际需求的相匹配。城中村改造,政府投资整体保障房项目的。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审计建议一般要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城市危旧房改造已经涵盖了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内容,以规划促落实。因这些项目均有特定用途,未达到标准的不给予资金补助,造成监督执行难度加大,鉴定其是否达到被保障标准,按规定经招投标选取开发公司进行建设,再以城市棚户区的概念提出工作目标。
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机构做好规划(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不宜全部以简单机械的方式去推动、旧城改造,并主要为特定人群服务
『贰』 关于住房保障工作演讲稿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从逻辑上讲,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应当先设计再建设,至少在建设之前应该有一个框架性的思路。但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原有设计被明显放弃的情况下,却始终缺乏长远性的总体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宏观审视,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的当务之急。
一、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简单观照,近十几年尤其是明确提出经济体制转型任务之后的十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设计曾经出现过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过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就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以后1995年、1996年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文件中,又重申了这样的观点。但是,1998年开始,随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官方文献中“社会保障”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六部分”的说法不仅再也没有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实际上被完全放弃,而且代之以“要使社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见中发[1998]10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提法,以后又进一步演化为“三条保障线”的说法。由于“三条保障线”被认为只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部,官方文件中又再也没有就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发表过任何论述,所以,关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问题,便被悬置起来。
由于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被长期悬置,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概念使用和某些提法相当混乱,不少保障项目定性不清、目标不准,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比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内涵交叉,经常混用;“三无”对象和“五保”供养实质是社会救助却名之为社会福利;住房救助在实践中演变成部分人新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的福利色彩十分浓厚;发行彩票被定义为弥补政府财政不足的重要手段;有人提出社会福利产业化、老龄事业产业化口号等等。二、部门之间、制度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导致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层次性不强,支离破碎,甚至出现某项保障制度受重视的程度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某领导人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三、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集中表现在:法制化水平不高,即使已有法规也严重缺乏执法力度,保障制度难以落实;有些保障项目中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责任不清,保障效果难以到位;政府职能错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政府责任不明确,同时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资金筹措不规范,对地方财政的社会保障出资缺乏有效监督;发动社会力量不充分与过分依赖社会力量的情况并存。同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应急特征,突出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在解决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的问题上,在解决拖欠公务人员工资的问题上等等。四、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比如所谓社会保障只覆盖城市而不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未得到足够重视,社会保险保障水平过高而保险层次单一,职业福利未纳入政府视野,家庭福利制度付诸阙如,社区保障作用被过分夸大,等等。五、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为没有形成一支从研究到操作的专业化队伍。不少保障项目的立法缺乏研究成果的铺垫,很多新的措施缺少前期论证(如时间储蓄制度、志愿者制度),对现有政策法规实行情况的评估难以进行,社会工作职称体系难以建立,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学科设置不尽合理,等等。
简要分析造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总体设计和框架性关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各有关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片面理解,在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的认识,在于对西方福利国家教训的惧怕,在于付诸实施的经济转型设计方案中缺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足够重视,在于政府权利本位和公民义务本位而不是政府责任本位和公民权利本位的行政意识和行政习惯,也在于作为大国的中国任何问题都会有较大回旋余地的偏见。
其次,不少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存在某些偏差、错误,甚至误区。表现在具体实践中,不少人用社会保险代替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的人误将应急式的基本生活保障当成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有人用就业就是最大的保障的观点看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设计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
再次,有的人对社会保障制度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比如,有人认为,中国有社会互助的传统,有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有政府一再增加的生活保障资金,所以绝对不会出现饿死人、冻死人的情况,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没有必要;有人认为,社会不公平的出现相对于经济发展要滞后一个时期,所以再过几年再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来得及;还有人认为,中国社会不公平的程度远没有达到可怕的程度,有学者甚至认为国际通用的吉尼系数可以扩大,所以强调完整、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大惊小怪。
二、目标模式与制度设计
在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之后,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和制度框架应当是:以“补救模式”为目标,以社会救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补充。
以“补救模式”为目标,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只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保障水平只限定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水平上,保障制度的设计以不损害市场机制有效运作为必要前提。按照“补救模式”的要求,无论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还是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政府都只发挥最小的、迫不得已的作用。选择这样的社会保障目标模式,是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国家财政能力、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以社会救助为基础,就是把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放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优先位置,努力建立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灾民、“三无”和“五保”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灾民紧急救助制度、救助性福利服务制度、社会互助制度、扶贫开发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为补充,以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为基本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社会救助为基础构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
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就是把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的根本标志,努力建立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和护理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多样化、可选择的补充保险为重要辅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险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社会保险制度广阔的保障面所决定的,没有这个网络作为屏障,政府的社会救助制度将不堪重负。而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把保障水平定位在维持温饱的水平上,是“补救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与中国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相符合的。
以社会福利为补充,就是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努力建立以国有企业职工、退役军人、各类公务人员和见义勇为人员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职业福利、家庭福利、公益事业和社区福利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在此,由国家向国有企业职工、退役军人、各类公务人员和见义勇为人员提供社会福利,是国家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但由于对这些群体的保障在水平上普遍高于社会保险的一般保障水平,在目的上多数已经成为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竞争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理应成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同时,在我国,还要大力发展以政府和社会支持为主要方式的家庭福利,大力发展以提高社会竞争力为目的、由单位提供的职业福利,大力发展由政府、社会和社区居民共同提供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福利。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种片面夸大社区福利重要性的现象,有的学者甚至不恰当地提出所谓“社区保障”的概念,并赋予社区保障以“第二安全网”的定位(窦玉沛等:《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应当指出:从理论上讲,这种主张也许可以成立,但中国的城市社区目前还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承载为居民提供保障的地步,而且只要社区自治是一句空话,社区服务、社区保障之类就永远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不可能持续发展。
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的设计中,除了基本目标和保障项目之外,还应当包括三个体系:
(一)法规体系
主要应当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社会保障法》为根本,以《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为主要内容,以某些部门法为补充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二是由国务院和省级人大分门别类地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紧急救助、“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社会互助、扶贫开发和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和护理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国有企业职工、退役军人、各类公务人员和见义勇为人员社会福利和职业福利、家庭福利、公益事业、社区福利等30多个社会保障项目的法规;三是由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上述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标准;四是对那些还难以上升成为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度、做法和措施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政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完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需要从两头做起,一方面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以确定基本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是从具体做起,把在实践中已经成熟的做法通过政策、标准和规章等固定下来,然后再逐步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二)管理体制
根据多年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应当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和分级负责、分级出资、分级管理。这里,有几个基本要点:
首先,不宜在政府中建立集统一决策与统一操作于一身的社会保障部门,甚至也不宜成立大一统的、领导小组式的协调机构。至于统一设计、统一协调的任务,则应当交由《社会保障法》和《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组成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去完成。之所以反对成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部门,理由有三:一是从实际情况看,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的领域太多,而且相关保障工作在操作上与这些领域的具体管理活动紧密关联。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是根本做不了这些保障工作所需要的鉴定取证、调查核实等工作的,只能徒增周折,事半功倍。二是从行政组织的幅度适中原则看,把30多项社会保障项目统统划归一个政府部门去管理,将造成该部门的管理幅度过大、势力过强,从而不利于整个政府组织的有序运行。三是从已有经验看,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障工作集中到一个政府部门的先例。即使在我国,也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之所以反对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是因为从实践情况看,我国政府机构中的各种领导小组,往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而这个办事机构所在的部门往往也就成为该项工作的实际决策部门,事实上仍然导致了众多权力的过分集中,有时还成为这个强势部门肆意干涉其他相关部门的合法依据,甚至加剧了部门之间的摩擦与扯皮。
其次,在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上,应当坚持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具体讲,就是在社会救助方面,明确以民政部门为牵头单位,并负责救助水平的总体把关和具体的协调工作,除了把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紧急救助、“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社会互助交给民政部门决策和操作以外,应当把扶贫开发交给农业部门,把医疗救助交给卫生部门,把教育救助交给教育部门,把住房救助交给建设部门,把司法援助交给司法部门;在社会保险方面,明确以劳动保障部门为牵头和协调单位,除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其补充保险由劳动保障部门继续决策和操作以外,应当把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护理保险及其补充保险等这些与卫生管理工作密切关联的工作统统交给卫生部门去操作;在社会福利方面,则应当成立一个协调机构总负其责,而把国有企业职工和各类企业的职业福利交给劳动保障部门去操作,把退役军人、见义勇为人员和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在内的各种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和家庭福利、公益事业、社区福利和民间组织的职业福利等交给民政部门,把各类公务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福利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福利交给人事部门。这样分工,一方面考虑的是相关工作在具体操作中与哪个部门关联度最大,另一方面考虑的是相关业务的传统分工。
第三,从责任分工的角度看,要正确区分国家、社会和家庭与个人的责任。所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和退役军人、各类公务人员的社会福利,无疑应当由政府负起从出资到组织落实的完全责任,尽管这些领域的保障工作并不排斥甚至提倡社会的积极参与,这是国家的职能所决定的。在社会保险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负责组织工作和部分出资,包括建章立制、组织落实和为基本社会保险所需资金负最后的“兜底”责任,社会和个人负有按照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当然,这里并不排斥在具体服务工作中的社会参与。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的主要责任是建章立制、引导性地出资、政策扶持和管理监督,社会力量则是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主力。
第四,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坚持分级负责、分级出资、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是由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中央与地方分工决定的,是我国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保障工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符合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和历史、文化、习俗差异性较大的具体国情。
(三)服务体系
综合现在的探索思路和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及其运作情况,本文认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基本格局应当是:以国家办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为依托、家庭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以国家办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示范,就是国家举办、管理的社会救助服务机构、社会保险服务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在服务水平、操作规范、硬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标准的作用。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骨干,就是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是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主体,国家通过向他们购买服务来实现对社会保障对象的服务,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他们向社会保障对象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就是通过在社区修建一批社会保障服务的设施和网点、成立一批中介性服务组织、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和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参与社会保障服务,使社会保障服务形成网络。以家庭服务为基础,就是坚持家庭在社会保障服务中的基础地位,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社会保障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建设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为实现社会保障服务的信息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效率,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把服务工作落实到家庭,落实到个人。
三、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面对上述任务,要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就需要选择以法规建设构建总体框架、以探索实践完善各项制度的基本路径,大致要经过制度整合、探索实践和完善法规三个步骤。
所谓制度整合,就是在三五年内,以“补救模式”为原则,以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和《社会福利法》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法律的方式,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框架。制度整合的核心任务,是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框架,建立以保障生存水平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以保障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制度和提高保障水平为目标的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制度整合,要理清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理清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保障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理清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尤其是各级政府在各种社会保障项目中的职责分工、责任义务。在这个时期,许多微观甚至中观的问题有待于澄清,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摸索、实践,宏观的框架问题、目标问题、方式问题、责任问题等已经基本弄清,应该说立法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当然,建制时期的法律规定不可能十分准确,也一定存在诸多漏洞,很多条文的要求肯定会失之原则,失之笼统,但这样的法规有总比没有要好,尤其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缺乏总体设计的严重缺陷的情况之下。因此,通过立法构建、明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框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所谓探索实践,就是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结合现实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在《社会保障法》等基本法规的原则和框架内大胆探索,以期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层次形成相对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操作规范。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弥补。要尽快理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大幅度地降低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护理保险制度、补充社会保险和家庭福利制度。二是抓住关键性、核心性的社会保障项目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要优先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特别关注退役军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区福利制度。三是对其他社会保障项目逐一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比如,灾民紧急救助、“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社会互助、扶贫开发和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各种补充社会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各类公务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和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在内的各种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各种职业福利和家庭福利、公益事业等等方面的制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所谓完善法规,就是在此前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以前形成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律进行修订,对探索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政策等进行全面审查、修订和清理,为形成统一、完整、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法制基础。
『叁』 县长离任审计地说给政府的报告
本人×××,男,汉族,广东××人,1958年4月出生,
1978年2月入伍,1980年4月入党,2000年3月调任×××党委书记、政治委员。任期内,在总队党委和各业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站党委的工作部署,认真履行党委书记和政治委员的职责,狠抓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加强基层建设和队伍管理工作,确保了部队的安全稳定,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指导和加强后勤管理工作方面,我坚持以服务基层为宗旨,以强化后勤管理为重点,以保障有力为目标,以官兵满不满意为标准,加强后勤的筹、供、管工作,为部队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就本人任职期间指导和管理全站后勤工作的情况,作如下述职,请审议。
一、 任职期间在全站后勤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转变观念,稳定队伍,为部队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预防各类经济案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到×××上任后,我通过观察认识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后勤人员传统的、封闭的保障观念烙印很深,一些同志缺乏紧迫感,观念过时,因循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制约了部队后勤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了尽快转变职能,我与站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及时总结探索,把握规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全站后勤工作的开展,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思想框架,树立了市场经济观念,保证了我站的后勤经济建设不偏离方向。五年来,为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能力,针对后勤财务干部存在“不会管、不善管和不愿管”的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抓教育,提高后勤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三讲”教育、“三项”教育和“双让”主题教育,使后勤干部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增强做好后勤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做到“身在钱堆不沾钱,人在物中不贪物”。二是抓培训,提高后勤人员业务素质。根据本站基层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单位分散和后勤人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大力提倡和鼓励后勤干部在职自学和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财、理财及用财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三是重点抓好财务人员的选配工作。站党委很重视财务人员的选配问题,把它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来抓,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把那些思想好、守纪律、素质高、能胜任财务工作的干部调整到财务岗位来,从而保证财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加强自查并定期对基层财务进行审计,有效地预防了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
(二)求真务实,勤俭持家,全心全意为部队经济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1、以人为本,从优待警,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警营环境。一(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是逐年提高官兵生活福利。为确保官兵的生活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稳定官兵思想,我与站党委一班人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官兵生活福利问题,全站干部的生活补助和岗位津贴全部纳入了××市财政预算开支,干部生活福利保持了逐年稳步增长,目前比2000年增加了1倍,官兵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下大力气解决了部分干部房改问题。2000年,全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为赶上房改末班车,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我们组织后勤人员多方做工作,使站部符合条件的48名干部参加了市政府的房改,并领取了《房产证》;与地方政府部门商定,使符合条件的29名干部按图纸房改,现已顺利入住。三是改善了营区环境。投入资金对站部综合楼、办公楼和常平分站综合楼进行装修改造,搞好站部、常平分站和沙田分站营区绿化美化,建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军体场。四是改善了医疗条件。积极与驻地海军医院挂钩,解决了符合随军条件干部的家属、子女的医疗包干问题,并为卫生队装备了电脑中频仪、红外线理疗灯、血糖分析仪、超声雾化器等先进医疗设备。五是改善了官兵伙食。多次调整官兵的伙食标准,定期补贴各机关和各基层单位食堂伙食费,启用IC卡管理系统,实行按需供给,保障了官兵及家属用餐,提高了官兵的生活质量。五年来,我站的各项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官兵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部队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立足现实,长远打算,筹划部队发展蓝图。到×××上任之初,我充分认识到×××部队基础建设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很受限制,难以有大的发展空间。我和站党委一班人达成一致意见,积极加强与总队有关部门的请示报告以及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努力开拓部队建设新局面。一是认真抓好总队在我站开展的三次试点工作,推动部队全面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00年,投入40多万元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规范试点的良好效果;2001年,投入35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试点,使我站网络建设初具规模;2002年,配合总队在我站抓“两化”建设试点,向地方政府争取经费300万元进行设施建设,投入110万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配置营房、营具。二是争取地方支持,解决营房建设问题。通过五年多的努力,由市政府帮助建设×××家属楼1栋、单身干部综合楼1栋,×××办公楼1栋、宿舍楼2栋、配套设施楼1栋,市财政投入527万元的站部营区二号楼也已动工兴建,干部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办公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三是新站部营区建设问题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1年9月,我站开始向市委、市政府请求解决站部新办公、生活区建设征地问题。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上半年市政府同意在为我站部新办公、生活区建设用地。2004年,市政府批准投入×××万元建设经费。目前,新站部营区《土地使用许可证》已办妥,首期工程指挥中心楼设计方案已投标,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可望年内动工兴建,为×××的建设发展铺就了坚实的通道。
3、厉行节约,自力更生,妥善解决部队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我把后勤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来抓,使后勤人员树立了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在科学管理和市场经济中寻找出路,时时精打细算,处处谋求发展。五年多来,我要求后勤部门一方面在抓好后勤经济管理中下功夫,严格制度,依法管理,适时修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认真抓落实。同时注意抓节支、防止了经费的流失;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提高保障能力,弥补经费不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部队的基本需要。
(三)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带动全站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任职期间,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勤勤恳恳地工作,保持知足常乐的平常心,以工作的好坏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密切配合站长的工作,加强党委班子的团结协作,以实际工作成绩来展示自我,肯定自我,一心一意为官兵服务。同时,以自身的言行来带领部属,指点和帮助部属,从不以权压人,始终以严格、公正、平等的心态来教育和管理部属,处处关心和体谅部属的工作和困难,从而得到部属的信任和支持,真正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五年来,本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廉政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财政纪律。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反对铺张浪费,正确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与地方生活条件的反差,自觉抵制“酒绿灯红”的影响,不经商,不赌博,不讲排场,不讲阔气。
任职期间,我带头严格贯彻执行财经纪律,在全站范围内逐步建立和完善较为严密的财务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了财务管理机制,组织后勤人员修订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站内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调整了经费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了经费审批制度。五年多来,全站没有发生和发现有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我本人也能自觉遵守财经纪律,从不自作主张、滥用权力,对违反原则、损害公家利益的事坚决不办。同时,我注意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全站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堵塞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漏洞,有效地预防了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任职期间全站的经费物资管理情况
为加强部队财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我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全军统一的规章制度。一是坚持党委当家理财,计划开支,有效投入。在经费管理上,我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做到所有经费收入,都纳入后勤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使用,(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没有多头管钱、批钱现象,没有私设小钱柜、帐外帐。站党委严把经费预算、开支关,年初便确定了全年正常经费和预算外经费收支方案,并严格按计划执行。我坚持带头控制经费开支,特别是对接待费用的开支进行严格把关,规定平时开支超过2000元,必须报站军政主官“双签”,重大开支项目都由党委讨论决定,从不乱批经费,不滥用物资。各部门开支经费,必须由主官、部门领导签字同意,财务审核,后勤把关,方可支借、报销。对大的基建项目进行公开投标,并成立了站采购小组集中购置办公物品,避免浪费。二是健全各项报销审核手续。报销账目坚持先由财务审核,再报领导审批,坚决杜绝不符合手续和违反规定的虚报、冒领等情况。三是加强财务监督。站党委定期组织人员对本级及基层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着重检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目、报表所反映的财务情况是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每月经费的使用情况,由财务科统计呈报站党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充分利用站内部局域网公开与官兵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信息,接受官兵监督。四是善于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财经制度的落实,能从部队需要出发,科学理财,长远打算,合理使用,秉公办事。在物资管理上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落实责任到人。
三、 任职期间全站的经费效益情况
任职期间,全站的一切经费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计划开支,长远打算。据统计,五年来争取地方支持经费2567万元、市政府生活补助2728万元、地方政府集体采购物资4218万元;部队房屋出租收入429万元。发放官兵生活补助3921万元;弥补基层单位经费128万元;投入执勤和设施建设经费1328万元;购置了11台执勤工作用车共计322万元;补贴官兵伙食费45万元。五年来,我始终坚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部队建设和官兵需要的地方,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四、 有关经济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及单位的资产债权债务情况
任职期间,我站与地方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协议),都是在党委集体审定的情况下,由后勤部门代表单位鉴订的,从来没有自作主张、个人说了算和暗箱操作的现象,单位的资产债权债务情况清楚,没有向外背负债务,无经济纠纷。
五、 家底经费情况
截止×××年12月份,我站共有家底×××万元。
以上是我任期内全站后勤工作方面的述职情况,如有不对之处,请上级领导给予批评指正,我将虚心接受。
『肆』 审计局工作,马上要对保障性住房进行审计了,作为审计组组员主要需要干什么工作
找保障性住房的主管部门提供保障性住房项目资料,资料包括开工一整套手续,有没有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等等,哈哈,我们这的保障性住房就在被审计组审计现在
『伍』 审计署审计保障性住房是审计企业还是政府
一般审计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审计公司来审计。如果是涉案审计那又当别论。
『陆』 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属于什么审计
属于专项审计,专门关于保障房的自己划拨使用,招投标、工程建设等领域审计
『柒』 审计局审计房管局公租房项目时都审计什么
你说的是保障性住房审计么?保障性住房就包括了公租房、廉租房、棚改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
全国性的保障性住房审计涉及范围很大,以县市为单位举例子的话
包括:各县市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情况,居民收入啊,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销售面积等
还有棚户区改造情况,详细的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面积,人口数量,家庭人均收入都会查
对各县市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也会审查,相应的对完成任务的资金配套及使用也会审查;
重点是对上述(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内容审查时候出现的问题,大方面的问题就是各级政府对国家这个政策的配套执行情况,有没有执行,按没按规定执行,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工程施工上有没有违法违规操作,对建造好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上是不是公开透明,入住保障性住房的人员是否符合入住条件,建成的房子面积是否超标,外观以及配套周边设施是否完善等等
『捌』 如何落实保障性安居审计整改工作总结
一是明确审复计整改第一责制任。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对涉及的审计整改事项,要及时了解进程,限期督办解决,以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合力。加强涉及审计整改单位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定期汇总交流整改工作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三是完善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剖析问题的原因,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及时建章立制,用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加强审计整改的督办力度。将重要审计事项及审计决定的整改和落实情况纳入督查范围,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整改问责,对整改不力的采取相应问责措施。
五是健全审计整改通报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媒介,逐步扩大审计整改的公开范围,以公开促整改。